細菌發電

細菌在生物科技領域中也有著廣泛運用,例如:利用革蘭細菌能分辨出許多種類細菌。目前對於細菌的一個創新應用就是細菌發電,科學家甚至預言:21世紀將是一個細菌發電、造福世界的時代。

利用細菌發電的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當時,英國植物學家將金屬元素“鉑”作為電極,放進大腸杆菌的培養液裏,成功

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細菌電池,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實驗。

1984年,美國科學家利用細菌設計出了一種供太空飛船使用的細菌電池。這種電池的電極活性物質,是宇航員的尿液和活細菌,這樣既能緩解宇宙垃圾,又能節省能源。隻不過這種細菌電池放電效率較低,在當時看來不太實用,所以細菌電池研究一直被擱置,直到80年代後期,才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細菌發電的原理是:讓細菌在電池組裏分解,以釋放電子向陽極運動產生電能。具體方法是:利用糖類溶液(如白糖水)作為溶液,用一些燃料作為稀釋液,降低溶液裏糖類物質的密度。然後在發電期間,不斷往溶液裏填充氣體,可以用管子朝溶液裏吹氣,同時不斷攪拌**,提高生物係統輸送電子的能力。

細菌電池的使用效率高達40%,比我們日常使用的普通電池的效率要高許多,可操作性也很強。

目前世界範圍內已經發明了幾種細菌電池,而且實用性較強。第一種是由美國設計的一種綜合性細菌電池。這種電池,首先讓其中的單細胞藻類利用日照,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糖,接著電池內的細菌便利用這些糖來發電。

第二種是日本發明的細菌電池。日本科學家將兩種細菌放入電池的特製糖漿中。讓一種細菌吞食糖漿,產生醋酸和有機酸;讓另一種細菌把這些酸類轉化成氫氣,利用氫氣進入磷酸燃料電池發電。

第三種是英國發明的,一種以甲醇為電池液的細菌電池。這種細菌電池以醇脫氫酶鉑金為電極。

除了製作簡單的細菌電池,人類還能夠像建造核電站那樣築造細菌發電站。以往的發電站,由於是利用風能、水能、核能等能源發電,所以隻能建築在大河、大風、深山等一些地理位置和氣候特殊的地方,選址受到局限。

一旦細菌發電站建成並成功發電,那麽發電站將打破空間局限,無處不在;將徹底解決人類用電困難的問題。

在10立方米的立方體盛器裏充滿細菌培養液,就可建立一個1000千瓦的細菌發電站,每小時的耗糖量為200千克。雖然發電成本高了些,但這是一種不會汙染環境的“綠色”發電法。

如今,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用諸如鋸末、秸稈、落葉等廢棄有機物的水解物來代替糖液。如果研究成功,建造細菌發電站的成本就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