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細菌

人體內幾乎所有器官都有細菌的存在,而大腸是人體內細菌最多的部位。

生活在大腸中的細菌不計其數,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借助剩餘的脂肪酸(脂肪酸被大腸吸收之後多餘的部分),迅速生長。這種細菌20分鍾左右就繁殖一次,增長速度之快,十分驚人。

人體大腸內細菌的能量,是通過轉化小腸內的廢棄物獲取的。這些廢棄物是人類自身無法分解轉化為能量的。這些細菌在吸收了足夠的營養之後,會選擇將多餘的能量傳遞給宿主。這就是我們喝酸奶有助於消化的原因。

生存在大腸中的細菌能夠分解人體本身不能分解的物質,說明這些細菌已經具備了完整的酶和新陳代謝通道。憑借這個通道,它們能夠繼續將遺留的有機化合物一一分解。

而大腸內是沒有氧氣的,所以生活在大腸內的細菌幾乎都是厭氧性細菌,它們討厭有氧氣的環境,能夠在無氧環境中生存。

這些細菌與人類不一樣,不需要通過呼出和呼入氧氣來維持機體,而是通過把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小的脂肪酸分子和二氧化碳,以此獲得能量。在分解的過程中,可以合成一些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這些都是我們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

這些合成的維生素數量,比它們自身需要的數量要多得多,細菌吸收部分維生素之後,剩下的維生素便全部提供給了我們人類。整個過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發酵。這些發酵和分解過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我們的身體狀況的改變而變化。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經過發酵,那些原本人類無法吸收的物質,就可以被分解轉化為便於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而這些營養物質對於人們強健體魄、充沛精力,助益甚大。

細菌與宿主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各自既獨立又互相影響。隨著宿主年齡增長、身體狀況發生變化,細菌也會做出相應調整。即使是我們某一次攝入的食物與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也會影響到細菌的種類和數量,它們會敏銳地感覺到外部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雖然大腸內的細菌數量不少,但其實,細菌想要侵入人體大腸並非易事。因為大腸位於人體的消化道的後麵,細菌要衝破重重“阻礙”,“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到達那裏。

要想進入大腸,細菌首先要進入我們的口腔。口腔內有少量的消化酶,這些消化酶就好像是守門天將,會毫不留情地殺死許多細菌。幸存下來的細菌繼續前行,來到胃部。胃裏有著大量胃酸和黴素,是人類消化食物的主要地方之一。在這裏,又一批細菌不幸"遇難"。留存的細菌們勇往直前,經過小腸。一路上,人類的免疫係統會大肆斬殺“衝關”的細菌。這樣,經過生死考驗,最後到達大腸的細菌已經所剩無幾了,真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過程。

到達大腸之後,細菌也不能高枕無憂,它們將麵臨更多問題。首先,它們要忍受人體對它們的侵害;其次,要麵臨其他細菌的競爭,因為人體內的營養和空間都是有限的,隻有少量的細菌才能存活。

此外,細菌想要入主人體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被人體認可,隻有那些能夠給人類帶來益處的細菌才會被人體接受。這些有益細菌,大都可以產生一種有殺菌或抑菌作用的物質,這種物質被稱為“細菌素”。“細菌素”是一種抗菌化合物,可以幫助人類抵禦有害細菌的侵襲,增強人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