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要靠刻苦的勤奮

1998年,戴建國來到北京的時候身上隻剩下十幾塊錢。為了吃飯,他天天穿梭於勞務市場和各個職業中介公司之間找飯碗。幾經周折,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保潔公司的業務員。

按照規定,每月的工資是200元。這一點可憐的錢對於一個“漂”在北京的人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於是,戴建國向老板再三請求,希望每天能給些夥食費,如果自己在一個月內跑不到業務,夥食費如數退還。在這樣的許諾下,老板破例給了他一個月300元的工資。

從此,戴建國每天起早摸黑地前往各個公司、辦公樓、賓館,嚼著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不時遭受別人的白眼。但是,這些困難都沒有嚇倒戴建國,反而更激發了他那高昂的鬥誌。

每天他冒著高溫、頂著烈日奔波於北京街頭,晚上就鋪一張報紙隨便找一個角落睡覺,一連幾天靠著冷饅頭就著自來水充饑。

工夫不負有心人。20多天後他終於在文聯賓館接到了第一筆業務。雖然業務不大,但是給戴建國帶來的鼓舞可不容小看,而且樹立了他對從事保潔工作的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戴建國不辭辛苦地這樣奔波,隨後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客戶,所做的業務也越來越大。這時給人打工的弊端就表露無遺了——老板常常用一種懷疑的眼光看待他,通過各種強製手段要求他幹分外工作。在這樣的刺激下,他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

在幾位同事的竭力支持下,戴建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好友保潔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和戴建國有些不同,李士民所吃的創業之苦仿佛是自己自找的。

1994年,李士民在北京城市學院畢業後,本來是要回老家山東一家中學教書的。可是,過慣了自由生活的他,實在害怕“朝九晚五”製度的約束,便對家人撒了一個謊,說北京有一家大型裝飾公司決定聘用他,並且可以提供非常優厚的條件,所以他決定留在北京了。

撒謊容易圓謊難。接下來怎麽辦呢?這個年輕人說幹就幹,真的一下投入了裝飾市場。通過向朋友東挪西借,用5萬元做本金成立了一家裝飾公司,自任總經理。

天曉得,這時候的李士民竟對裝修還一竅不通。顯然,學習學習再學習是當務之急。

沒人教他怎麽做,他就自己開始摸索著來,從北太平莊到通州,這樣漫長的道路他不知走了多少回——作為北京最大的裝修材料集中地,那裏的材料流通代表了北京裝修材料的底價。他就這樣不停地看,一邊看一邊記錄,慢慢地他胸有成竹了,為以後的搞裝修打下了堅實基礎。

現在的李士民再也不是當年的京“漂”一族了,他已經擁有幾家連鎖店,每年的純利潤都超過30萬元。

社會上隨處可見比戴建國和李士民更加勤奮、更加成功的異鄉創業者。他們的經驗證明,要在異鄉創業並不能隻是紙上談兵,而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不管你的開頭怎麽樣,隻要付出刻苦勤奮,就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