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養富人思維,用錢生錢

有錢人與普通人相比,除了更有錢外還有什麽不同?

——他們精於用錢生錢。如果我們將錢比作雞蛋,那麽有錢人與普通人的一個重要差別在於:有錢人將“蛋”孵化成雞,讓雞生蛋、蛋孵雞不停地循環;而普通人的“蛋”,永遠是一個蛋。

普通人終日為了錢而奔波,成了錢的打工仔。有錢人終日讓錢為自己奔波,成為一個“錢老板”。有錢人並非因為有很多錢而讓錢運動,他們恰恰是因為習慣讓錢運動而成為有很多錢的人。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絕大多數有錢人的錢,都是讓錢不停地滾動獲得增值而來的。

一定要有效地利用你的金錢,不要讓它們躺著睡覺。記住,你手中的每一塊錢都是你的員工,而你就是它們的老板。要讓錢動起來為你幹活,為你掙更多的錢。

沒有錢也不要抱怨

讓錢做自己的“員工”,為自己打工,任何人聽了都會非常樂意去做。但為什麽有不少人沒有行動起來?其中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自己沒有錢;二是不知道如何讓錢為自己打工。我們在這裏說說第一個原因。

所謂“沒有錢”,具體分析起來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手裏隻有三五千元的小錢,認為自己根本就不能稱之為“有錢”(有人有三五萬元也是這個感覺),根本就沒有運作的必要,因為即使運作起來也沒有多大的收益,畢竟投入與產出成正比。這種心態在當今社會很正常。早些年就有所謂的“十萬不算富,百萬才起步”的說法,剛剛流行這句話時似乎還有些誇張,但現在看來的確是如此,有十萬八萬元的人,誰也不敢說自己富——在小城市買個房都有可能不夠,在大城市交首付有點懸。另一種人是真正意義上的沒有錢,手裏的錢僅僅隻夠勉強維持生活,基本沒有節餘。

我們先來討論有些小錢的這類人。那些認為小錢不需要打理的觀點,是不對的。理由有二:一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由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你不聚少成多,如何變多?二是運作小錢不但可以實現一個聚少成多的目的,還是你積累運作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

錢賺錢絕非是有錢人的專利,小錢更需要“關懷”。2007年火爆的股市與基金,就讓不少人的小錢翻了一番甚至幾番。可以想象:這些小錢變得相對大後,日後無論是投資金融市場還是做實業,都會有更多、更大的機會獲取更高的收益。值得指出的是,把錢存在銀行拿利息也是一種“錢賺錢”(有利息)的辦法,但銀行利息有可能跟不上物價上漲的腳步,錢存銀行有可能是在虧損(所謂的“負利率”)。當然,這樣說也並非鼓勵所有人都將存銀行的錢提出來去股市與基金市場中搏殺,這涉及一個資金安全配置的問題。本錢與收益成正比,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是公平的博弈法則。這樣說,隻是提醒讀者要有“錢賺錢”的意識、眼光,並努力培養這方麵的能力。你可以因為風險過大而讓錢閑置,但千萬不能沒有讓錢運作起來幫你賺錢的意識與習慣。事實上,任何時候都有“錢賺錢”的機會,隻是在於有沒有一雙慧眼而已。

對於確實沒有閑錢的人,他們的當務之急是擺脫自己財務上的捉襟見肘。是自己收入過低,還是自己開支過大,還是………總之,要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財務上的壓力,處置得好往往可以成為動力。很多大富豪都有過貧窮困窘的過去,對於他們來說,窮則思變,貧窮困窘是引爆他們鬥誌與智慧的導火索,他們因為曾經的貧窮而有了今日的富有!

攢雞蛋不如孵化雞蛋

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一個老大娘去銀行存錢,看到有一個窗口排了長長的隊,於是也去湊熱鬧。待將錢遞進窗口辦好一切手續後,老大娘看了看手裏的單據,猛地問了工作人員一句:“同誌,基金的年利率是多少呀?"

原來,老大娘見排隊的人多,覺得人人爭搶的東西自然是好東西,於是懵懵懂懂地去“養雞”(炒基金)。

一個雞蛋一個雞蛋地攢,當然不如將雞蛋孵化,雞生蛋,蛋孵雞……。但是,不管你養“基金”的“雞”還是其他的“雞”,你要有幾分理性,因為弄不好,別說雞生蛋,雞都可能養死。

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火熱,幾乎讓人忘記了資本市場的風險。股民們在該年雖然也經受了幾次暴跌,但是對牛市的倍心始終堅定。至於基民,更像一群被寵壞了的孩子,大家隻要買了張入場券就可以進去“排排座,分果果”,見者有份兒。在這一大環境下,鬧出老大娘這類的笑話,自然也不足為怪。但不足為怪並不意味著正確、理性。“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是永恒的箴言。那麽,要怎樣才能稱得上理性、謹慎涉足資本市場呢?

1.投資於熟悉的項目

在選擇投資項目時,越是對各種投資項目不了解、不熟悉的投資者越是習慣於打聽何種投資項目回報率高,或聽信其他人的介紹進行盲目投資。在稀裏糊塗中,投資者持有了一些對於他們來說很神秘的投資籌碼,其風險可想而知。

通常情況下,投資者不熟悉、不了解自己進行的投資項目,隻能任其波動,放任自流,這正是風險發生的最大突破口。投資者不熟悉自己所進行的投資,也隻能聽信其他人的介紹或相關信息,而道聽途說或輕信他人正是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大忌。

2.以資金實力決定投資

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假如我們手中有幾千元或萬把元,隻能選擇投資小見效快的方式,如升值潛力可觀的郵票、紀念幣等;假如手中有十幾萬或幾十萬元,就可考慮買住房,既可供自己居住,又可保值增值。

3.以年齡決定投資

人在各年齡段的責任、需求、抱負、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有人把人生投資分成五個階段,即尋求期、探索期、建立期、平穩期、高峰期,每個階段都有各不相同的投資方式和投資需求。年齡的大小決定了投資的差異,年輕人在投資的路上即使摔倒也照樣能爬起來再走,而老年人由於受身體、年齡等各種因素的限製,一旦失敗就很難再有機會。

因此,年輕人可以選擇風險較大、收益較高的投資品種;而年齡較大者,在選擇投資品種時就應注意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穩定性。

4.以個性決定投資

個性決定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決定一個人的投資習慣是保守型、穩健型還是冒險型。各個投資品種都相對存在著優點與缺點,如儲蓄、國債、保險的收益穩定,風險係數小,比較適合穩健型的人去投資;股票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適合有冒險精神並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去投資。

成功的投資人,一要認真;二要嚴肅。體育成績出眾的運動員,必然很認真地對待他的體育事業;廚藝出眾的廚師,必然很認真地在廚房裏預備食物和烹調;武功精湛的武林高手,也必定曾經認真地苦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投資也是一樣,認真的態度是成功的根本。

投資是一門學問,並不是有點閑錢,就人雲亦雲,隨機抽樣買了股票外匯,然後才緊張地看價位。連投資理論和基本技術都不知,哪裏談得上是認真。

大金融企業投資,必然認真,但認真同樣難免風險,可是,若無認真的態度,那無疑是心存僥幸,投資會有多少勝算?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問起很多朋友:“近來有什麽投資大計?”他們總是很謙虛地說:“沒有什麽,玩玩而已。”如果這句回答是口是心非,那也沒什麽;但如果是心口一致的答案,那可危險。

投資並不是玩,小孩子可以玩遊戲,到遊樂場去玩,玩秋千,玩滑梯,玩馬仔,玩得高興固然不枉此行,就算玩得不高興,也可以拍拍屁股,說:“不玩了。”投資可不是這回事,玩投資,就是拿自己的銀子開玩笑,真金白銀的,可不能隻是玩玩。就好像在賭博中,如果不采取嚴肅的態度,隨意玩玩,可能玩到血本無歸。

上教堂是嚴肅的,到大學裏聽教授講課是嚴肅的,到診所求醫是嚴肅的,上法庭是嚴肅的,投資市場同樣也是嚴肅的,絕對不可以鬧著玩。

嚴肅是一種心態,而心態卻會影響行為。

外科醫生在手術室中做手術,他對待手術和病人都是很嚴肅的,在做手術期間,用手提電話和汽車經紀人談買車的醫生,定會受到懲罰。嚴肅的外科醫生,必然全神貫注地做事,對病人的整個生理情況密切留意,盡可能看得全麵,避免有所遺漏。醫生的專業操守,要求他把病人

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病人是最重要的。

母親照顧初生的嬰兒,也是很嚴肅的,她留意著嬰兒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神情,嬰兒身體的每一部分,不讓嬰兒受到任何傷害,有什麽毛病,她會敏感地即時察覺。在母親眼中,嬰兒是最重要的。

就投資人的身份而言,投資也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亦是最嚴肅的事,不應鬧著玩,不應掉以輕心。隻有嚴肅的態度才可以使投資人取得成功。

什麽是嚴肅態度?那就是要投資有計劃,有分析;入市之前有充分準備,資金的安排早有預算;買賣的價位通過走勢技術分析,而不是亂買亂賣;投資之後,市場出現了變化自己知道如何應對。還要經常留意市場的信息,勤奮做功課,這才是以嚴肅態度對待投資。也隻有這樣,才配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投資人。

初次創業的投資方向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資本市場的搏殺是一條賺錢的途徑,但很難成為賺大錢的途徑。要實現自己致富的雄偉目標,做實業似乎更受青睞。有較多的錢開個廠,有少量的錢開家店,滾動發展,從小到大,很多富豪走的就是這條路。傳統的投資理論一般將投資領域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生產性投資,即辦廠開礦或搞種植業;二是服務性投資,即開辦餐飲、娛樂等服務企業;三是貿易性投資,即開辦貿易公司等。

資金隻有投向最能盈利的地方,才能達到利潤的最大化目標。盲目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一般來說,初次創業時的投資方向,有如下幾個特點。

1.大型不如小型

大型項目建成後,單位成本低,技術基礎強,容易形成支柱產業,但資金需求量大,管理經營難度大。一般的投資者宜選擇投資小、見效快、技術難度係數低的投資方向。

2.重工不如輕工

重工業投資周期長、耗資多、回收慢,一般不是民間資本角逐的領域。加工製造和經營輕工產品風險小,見效快,比較適合於民間資本。

3.用品不如食品

民以食為天,食品市場廣大,可以說是持久不衰。食品業投資可大可小,切入容易,選擇餘地大。而一般的生活用品市場,顯然沒有這麽多優勢。

4.男人不如女人

西方商界有句口頭禪:“做女人的生意,掏女人的腰包。”市場調查表明,社會購買力70%以上掌握在女人手中。所以,你若在消費品領域投資,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把客戶定位於女人,你將會有更多的機會。

5.大人不如小孩

2016年起,我國實行了全麵開放二胎政策,兒童消費品市場頗具潛力。這一市場彈性大,購買力強。加上兒童容易受廣告、情緒、環境的影響,其前景十分樂觀。向這一領域投資,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6.綜合不如專業

品種豐富,大眾買賣,這已經成為一般投資者的思維定式。市場經濟是多元發展的,不過這更多的是一種宏觀的態勢和整體格局,微觀領域往往要靠專業化取勝。專業化生產和流通容易形成技術優勢和批量經營特色,在競爭中占有優勢。

7.新建不如租賃

投資不一定都要從頭開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有許多投資項目可以利用現成的人才、設備、廠房、門麵甚至管理機構,從而縮短周期,節省資金。

重要的是你留住了多少錢

如何才能成為有錢人?光靠工資是很困難的,靠父輩的蔭澤也未必有效,至於中彩票更是希望渺茫。還得靠自己,靠自己讓錢賺錢、錢生錢,幾乎成了唯一靠得住的華山之徑。隻是,在成為有錢人的路上或成為有錢人之後,都不要把省錢給忘記了。其實,省錢也是賺錢。你每省下一塊錢,就等於你多賺了一塊錢。同時,你口袋裏多了一塊錢,在“錢賺錢”時又多了一塊錢本錢。積少成多,久而久之,數額可不小。

誰都想做有錢人,但做有錢人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例如,都市新生代流行今天花明天的錢,利用信用卡之類的透支工具,花起錢來儼然一個有錢人。但透支是需要償還的,你這月透支了,下月需要償還,拖欠的代價是償還更多。

根據上海一家權威調查機構對上海市內信用卡使用者展開的調查,結果發現上海青年中近三成承認是每月薪水花到一元不剩的“月光族”,三成以上因為過度使用信用卡,成了“卡奴”。成為月光族與卡奴之類的“負翁”,身陷財務泥潭難以自拔,離財務自由之路自然遙遙無期。

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一份調查稱,當今的美國富人大部分屬於“新生代”,消費習慣多以節儉務實為主。

最近美國資深的市場研究專家吉姆·泰勒對美國500個流動資產不少於500萬美元的家庭進行了一次研究,研究結果稱,目前多數美國富人都來自中產階級,大都經過自身努力奮鬥才躋身富人行列。

調查發現,這些富人對奢侈品的了解有限,在購物的時候,他們注重質量、美觀和品牌,但原則是能省一塊就省一塊。為了找到心儀的東西,他們會上網購買。

這些富人甚至給商家提出建議:“不要告訴我我需要什麽,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麽”“別用形容詞,因為這等於暗示我們不會判斷東西的品質”“也別提‘奢侈品’這個詞,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暴富後的洛克菲勒在外出旅行及洽談生意時,總是會在住宿問題上與服務員討價還價,最終選定最便宜的房間住進去。對此,服務員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便問他:“天啊,洛克菲勒先生,你為什麽要選擇這樣的房間呢?你的孩子們每次來我們這裏可都是選擇最昂貴、最舒適的房間!”“這一點兒也不奇怪,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是個百萬富翁,而我的父親卻不是。”洛克菲勒平靜地回答。

社會上有些人與其說是在遭受著缺錢的痛苦,不如說是在遭受著大肆揮霍浪費錢的痛苦。賺錢比懂得如何花錢要輕鬆容易得多。並非是一個人所賺的錢構成了他的財富,而是他的花錢和存錢的方式造就了他的財富。當一個人通過勞動獲得了超出他個人和家庭所需開支的收入之後,他就能慢慢地積攢下一小筆錢財了,毫無疑問,他從此就擁有了在社會上健康生活的基礎。這點兒積攢也許算不了什麽,但是它們足以使他獲得財務獨立。

節儉是一種美德,許多大富豪都將節儉當成一種習慣。當李嘉誠戴著一隻普通的電子表出現在各種場合時,他得到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實惠,更多的是公眾的尊敬與信任。節儉要求我們克製自己,但也不要放棄正當的享受。它會帶來許多誠實的樂趣,而這些樂趣是奢侈浪費從我們身上奪走的。

節儉並不需要很大的勇氣,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超人的德行才能做到。它隻需要某些常識和抵製自私享樂的力量就行。實際上,節儉隻不過是日常工作行為中的普愛意識而已。它不需要很強的決心,它隻需要一點點有耐心的自我克製,隻要馬上行動就立即能見成效!對節儉的習慣越是持之以恒,那麽節儉就越是容易,這種行為也就會更快地給自我克製帶來巨大的補償和報酬。

對那些收入豐厚的人來說,把所有收入全部花在自己一人身上,這種做法是多麽自私啊!即使他有個家,若他把自己的收入全部花在養家糊口上而不節省一點兒錢的話,也是十足的不顧未來的行為。當你聽說一個收入頗豐的人死後沒有留下任何財產的時候——他隻留下他的妻子和一個赤貧的家,讓他們聽從命運的擺布,是生是死聽天由命時——你不得不認為這是天底下最自私的行為。最後,這種不幸的爛攤子家庭會陷入貧窮的境地。

事實上,對於那些最窮苦的人來說,正是平日裏的精打細算——無論這種行為多麽微不足道——為以後他和他的家庭遭受疾病或絕望無助時提供了應急手段,而這種不幸的情形往往是在他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

相對來講,能成為富翁的人畢竟隻是少數;但絕大多數人都擁有成為富翁的能力,即勤奮、節儉和充分滿足各人所需的能力。他們可以擁有充足的儲蓄以應付他們年老時麵臨的匱乏和貧困。然而,在實行節儉的過程中,缺少的不是機遇,而是意誌力,一個人也許可以做到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但他們一般沒法避免大手大腳地花錢,過著高消費的生活。

絕大多數人寧願享受快樂而不願實行自我克製。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收入全部花掉,不剩一個子兒。也有些把多年辛勤工作的收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揮霍精光的例子。

“不要輕率地對待金錢,”巴威爾說,“因為金錢反映出人的品格。”人類的某些最好品質就取決於是否能正確地使用金錢——比如,慷慨大方、仁慈、公正、誠實和高瞻遠矚。有的人的惡劣品質也起源於對金錢的濫用——比如,貪婪、吝嗇、不義、揮霍浪費和隻顧眼前不顧將來的短視行為。

沒有一個賺多少就花掉多少的人幹成過什麽大事。那些賺多少就花掉多少的人永遠把自己懸掛在赤貧的邊緣線上。這樣的人必定是軟弱無力的——受時間和環境所奴役。他們使自己總是處於貧困狀態。既喪失了對別人的尊重,也喪失了自尊。這種人是不可能獲得自由和自立的。揮霍而不節儉足以奪走一個人所有的堅毅精神和美德。

當人們變得明智和善於思考以後,他們就會深謀遠慮和樸素節儉。一個毫無頭腦的人,就像一個野人一樣,把他的全部收入都花光,根本不為未來做打算,不會考慮到艱難時日的需要或考慮那些依靠他幫助的人們的呼籲。而一個明智的人則會為未來打算。

所以你需要節省每一項不必要的開銷,避免任何的奢侈浪費。一項購買交易如果是多餘的,無論其價格多麽低,它也是昂貴的。細微的開支匯聚起來可能是一筆巨大的花費!

貧窮,不僅剝奪一個人樂善好施的權利,而且在你麵對本可以通過各種德行來避免的肉體和精神的邪惡的**時,會變得無力抵抗。不要輕易向任何人借債消費,下定決心擺脫貧困。無論你擁有什麽,消費的時候都不能傾其所有。貧困是人類幸福的大敵。它毫無疑問地破壞自由,並且,使一些美德難以實現,使另一些美德成為空談。

伴隨著每一項節儉的努力而來的是做人的尊嚴。它表現為自我克製,它會產生一種自我管理良好的心態。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沒法做到這點。”但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某些事情。“沒法做”是一個人走向墮落的征兆。事實上,沒有任何謊言比“不能”更可笑的了。

即使一個最健康、最身強力壯的人也會被突如其來的偶發事件或疾病擊倒。

你應該養成節儉的習慣,在豐衣足食的美好時期為將來有可能降臨到自己身上的、誰也無法避免的壞日子做些準備;你應該為免於將來的赤貧匱乏而積攢、儲備一些東西,就像枯水期修好防洪堤一樣,並堅信哪怕是點滴的積累都有可能在自己年老時派上大用場,既維持老年生活、維護自尊,又能增進他們的個人舒適和身體的健康。節儉絕不是與貪婪、高利貸、吝嗇和自私同流合汙的行為。

富爸爸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人們:“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在生活中,不在於你掙了多少錢,而在於你留住了多少錢。”因此,省自己的錢,讓別人去說吧!

小本生意也能賺大錢

如果給你一個雞蛋,你能把它變成一座農場嗎?可能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樣的問題太不可思議,並給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在一些人的眼裏,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是肯定的。首先把蛋孵成雞,再讓雞生蛋,蛋再孵成雞……如此循環往複,雞越孵越多,蛋越生越多,錢也會越來越多,買來了牛羊,購置了土地。於是,雞蛋變成了農場。

這個故事看上去好像是個童話,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有錢人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締造這種童話的人。

那些在財富榜上絢麗奪目的億萬富豪——如“希望”三兄弟從小到大的創富故事,看上去也許有點遙遠。我們來看看一些從無到有的小富豪,也許會少一些距離感。胡忠偉,曾經是一個貧困的大學生,依靠當家教賺取學費才完成大學學業。如今,他早已經成為擁有千萬資產的企業家。1976年,胡忠偉出生於沈陽市蘇家屯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陽大學。1995年,家境貧困的胡忠偉在當家教打工的時候,發現了兒童英語培訓的巨大商機。他利用業餘時間創業,用東籌西借的3000元辦起了僅有20名學員的“小學館兒童美語班”。到2004年,小小的英語培訓班就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上千萬、員工400餘人的教育集團。在許多人眼裏,胡忠偉的創業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不名一文的大學生,在出校門時已經就是一個小老板,不到30歲就成為千萬富翁。

名下企業總資產超過5000萬元的張少斌,是從1萬元起家的。盡管是1992年的1萬元,但也算得上是小本了。張少斌原是武漢市政府部門的一名處長。1992年,他橫下一條心,辭職幹個體。當時,他聽說市場上窗簾賣得好,特別是一個叫肖文華(後來被稱為武漢的“窗簾大王”)的人生意做得好。但出於多年的職業習慣,他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用的是笨辦法。”張少斌站在肖文華的店子對麵一連觀察了7天,數進出的人,看手上的貨,還跑到店裏,以顧客身份跟營業員侃大山——結論是,賣窗簾有搞頭!張少斌在江漢路有一個門麵,憑著1萬元本錢,從杭州進麵料,在武漢定點加工、批發,生意做得很順暢。他也不安於“本分”,又到襄樊、十堰去設點,“十堰的點一年賣200萬元,武漢的點能達到400萬元。”到了1994年,漢正街賣窗簾的已經鋪天蓋地,市場也開始亂了,麵料向低檔發展,張少斌決定轉行。這一次,他瞄準了西褲。他“故技重演”,在司門口九通商廈的西褲賣場泡了一個星期。這一次,他給了營業員20塊錢,後者也就樂得指點他,哪種牌子的西褲賣得好,顧客看中的是些什麽。他再買上幾條,拿回去仔細研究。心裏大致有了譜兒,張少斌在1995年辦起了自己的作坊式小廠。這一次,他又成功了。1997年,有了資金積累的張少斌成立了武漢丹琦服飾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丹琦公司逐漸變成丹琦集團,其行業涉及服飾、機械製造、醫藥商貿、房地產。

類似上麵的小本生意賺大錢的童話,在我們身邊其實比比皆是。杭州的吳瑩靠做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服裝創業,已經拿到了2008年奧運會的訂單;賣包子饅頭的劉會平不光在上海灘站住了腳,還發展了十幾個加盟連鎖店。這些“把小生意做成大買賣”的普通老百姓有很多共同點,他們年齡大多在25~35歲之間,普遍具有外向的性格特征,具有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和敢於冒險的精神,創業資金80%源自個人家庭的積蓄或者家庭借款。成功的行業集中在餐飲業、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具有投資門檻低、資金周轉快的特點。

這些成功的例子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本錢小並不可怕,怕的是勇氣小、信心也小,不敢也不善於以小搏大、創造財富。決心創業的奮鬥者,如果你現在也還隻是擁有一點點小本錢,如果你是如此強烈地渴求財富,那麽就立即行動吧,以堅定的必勝信念為支撐,並以正確的方法為指導,就一定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實現你的財富夢。

借錢創業的幾種渠道

一分一厘地攢錢,並非是籌集創業本錢的唯一途徑。很少有人在創業時就有了足夠的本錢,借錢是絕大多數有錢人起步的助力。

現在是一個凡事追求速度的時代,你發現一個好的商機若僅因本錢不夠而錯過,等你攢夠本錢時,商機早就成了一盤涼了的黃花菜。借錢並不醜,醜的是借不到錢。能借到錢,至少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表明你有一定的信譽。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負債經營已經成了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從生產、消費直到國家的經濟行為,無不用負債方式,或者說靠負債支持。在發達的國家,幾乎再也見不到個人掏腰包投資企業的事情了。企業的資金籌集,幾乎都是靠負債的方式。企業在市場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生產,是企業對債券持有人的負債。利用債券籌資,是負債經營最明顯的形式。企業還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這是企業對銀行的負債,而銀行的錢又來自客戶的存款,這又是銀行對客戶的負債。可見,用負債的辦法來進行生產並不令人奇怪,恰恰是不負債才令人奇怪。

創業需要本錢,能夠找到自己拿得出本錢的項目當然更好。但是對於看準了的項目而自己又沒有這麽多本錢,甚至說自己是沒有本錢而又很想創業,怎麽辦呢?你就隻有借錢!向親戚朋友借錢,向銀行借錢……

現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現實,即使你想借錢可能也不一定就有人會借給你。能夠借到錢去實踐自己的創業曆程,是一件較為慶幸的事,也是值得稱道的,畢竟還有人信任你、支持你。因此,有心創業的人,尤其要注意在乎常的一點一滴中樹立自己的信用。你隻有講信用,才能夠借到錢。這種信用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麵:“硬件”是指你有一定家底;“軟件”是指你做人信譽好,別人相信你的人格。盡管在大多時候,借錢要付出一定的、甚至較高的代價,但起碼,借錢創業者有這種敢於承擔風險的勇氣。錢都不敢借還談什麽創業?借了錢是需要還的,本錢自然不消說,利息隻有關係好的親戚朋友不會要你支付——但你同樣也為此背負著“還人情”的“利息”。至於銀行,你需要在償還時支付本金和利息。所以借錢創業不僅僅需要魄力,而且需要能力。

對於借錢的渠道,除常見的民間借貸外還有以下幾種。

(1)銀行抵押貸款。給銀行提供動產或不動產當擔保品來舉

債的方式稱之為抵押貸款。一般而言,抵押貸款是目前銀行最易接受的方法。

(2)政府優惠貸款。政府各級單位,對於創業者亦有提供一些相關的優惠利率貸款或貸款利息補貼的措施。建議創業者應該盡量多去了解此類政府性低利貸款的相關條件與申貸方法,雖申貸過程中或許需花上較多公文往返與文書作業的時間,但目前政府各級單位已將此類貸款的申辦手續盡量簡單化與便民化,且其利息與還款條件比起其他創業負債的來源真的低了很多,不妨多利用之。

(3)小額信貸。目前有許多銀行紛紛推出小額信貸服務。此類貸款的金額約在20萬~100萬元之間,還款期限約為2~3年,免保人且隻要提供薪資記錄或在職證明,並收取一點兒貸款信用保證金就可以了。這類貸款雖然便利,但與其他途徑的貸款相較,總資金成本還是偏高(目前至少都在8%以上),而且申貸者最好尚在任職。一旦離職後才想到要來申請此類貸款,可能就會有些難度。信用卡借款也是屬於小額信貸的一種,但因循環利息動輒在10%以上,不是一個很好的創業資金來源渠道。

最後,要提醒的是對於風險太大的項目(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千萬不要眼裏隻有巨大的收益而去借錢創業。

馬雲當年聯合一幫朋友創建阿裏巴巴時,對團隊成員特別強調“啟動資金必須是Pocketmoney(閑錢),不許向家人借錢,因為失敗可能性極大。我們必須準備好接受‘最倒黴的事情’!”根據馬雲“不得向親戚朋友借錢”的指示,後來被稱為“十八羅漢”的創業者湊了50萬元本金。從這一點上看,馬雲是一個清醒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