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不按常理法

——用“非邏輯”找到利於自己的理由

一對戀人剛看完《泰坦尼克號》,女的問男的:“你能不能像傑克那樣為我犧牲?”

男的剛剛受了“英雄主義教育”,為自己最愛的人怎能不敢犧牲。他說:“我要為你犧牲。”

女的說:“你好狠心,你犧牲了我怎麽活?”

男的不解,又說:“那為了你,我就不犧牲了。”

女的又說:“看,你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吧。”

男的無可奈何,一拍胸脯說:“你要我犧牲,我就犧牲,你要我不犧牲,我就不犧牲,你要我犧牲了再活過來,我就犧牲了再活過來。”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合邏輯的幽默。還有一種類型,就是事情本身有一點兒幽默,不需要在邏輯上下很大的功夫,隻需要把它說清楚,就可以了。

有一次,軍訓結束後,一位輔導員發現一位同學把衣服弄丟了。輔導員找這個同學談話:“你去洗衣服了,那衣服哪兒去了?”

這位同學說:“丟了。”

輔導員又問:“怎麽丟的?”

同學說:“我把衣服泡在水裏,倒了一包洗衣粉然後開始搓,又拿到水龍頭下衝。結果衣服就不見了!”

軍訓結束後,輔導員表揚了這位同學,說:“這位同學通過軍訓提高得很快,這位同學以前用一包洗衣粉洗一件衣服結果把衣服洗丟了,但是他現在用一包洗衣粉洗很多件衣服也沒有洗丟一件衣服。”

人們都知道,通常情況下,相同的原因,產生相同的結果;不同的原因,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件事,同樣的原因和條件,卻產生不同的結果,從常理來講,這不合邏輯。然而,對於幽默的構成來說卻不然,在許多情況下,越是不合邏輯,就越可能構成幽默。

看過台灣省娛樂界主持天王吳宗憲節目的人,肯定對他的主持風格難以忘懷。吳宗憲的節目中時常通過一種突如其來的、不合邏輯的、看似荒唐的語言和行動,在不經意間讓人驚詫,進而爆發出一陣陣笑聲。

在吳的節目中,一切的“非邏輯”都是為他的突發性幽默服務的。他大量應用諧音、雙關語、自我矛盾的方式,讓觀眾在看似荒誕的語言中,發現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及不合情理之處。比如,他曾經說過一句相當經典的“瘋話”:“我生平最恨兩種人,一種是種族歧視的人,一種是黑人。”

這句話引來全場觀眾爆笑。然而人們在笑過後,又不禁會感歎:世上有多少國家和人是如此德行!當著人群說冠冕堂皇的話,私下又是另一種態度!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兩麵派,在吳的一句無邏輯的話裏,被無情地揭露了。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吳宗憲問一個14歲的小女孩:“上課的時候太無聊,割自己的手啊?”(一臉正經)

小女孩的父親:“現在的中學生,太愛耍帥了。”

吳宗憲:“我是個當爸爸的人了,讓我來說兩句好不好?”

小女孩的父親:“好好好。”

吳宗憲臉轉向小女孩嚴肅地說:“小妹妹,你上課怎麽可以這樣?居然割自己的手,要割就割同學的嘛。”

從吳宗憲前麵的一臉正經來看,他肯定是要對小女孩大大地教育一番了,不料他竟然“不懷好意”!本來有些壓抑的氣氛被他輕鬆地搞活了,小女孩和觀眾都捧腹大笑。在吳宗憲的有意“教唆”下,小女孩心中的悔意與遺憾有沒有些許的減輕呢?由此可見,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沒有“邏輯”的惡搞中能夠變得不再那麽嚴肅,反之讓生活更輕鬆愉快。

“非邏輯”在社交生活中極有實用價值,它能讓你在情況不斷變幻的條件下,找到有利於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反對的理由,也都能為己所用。

延伸閱讀

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名段《醉酒》中,兩個酒鬼在對話:

甲:你說你沒醉,你來這個。(從腰中掏出一物)

乙:什麽?

甲:拿出一個手電筒來,往桌上一放,一按電門,不是出現一個光柱嗎?

乙:是呀!

甲:你聽這話醉了沒有?——“你說你沒醉。來,你順我這柱子爬上去!”

乙:啊?那能爬上去嗎?

甲:另一個也不含糊呀:“這算什麽?你別來這套,這套我懂。我爬上去呀?我爬到半道兒,你一關電門我不就掉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