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巧設懸念法

——“不可思議”的最後一頁

利用對方預期轉化的心理,巧設懸念,解釋懸念,出奇製勝,但其解釋在真理與歪理之間的方法,就是故弄玄虛法。

來看一個例子:

從前有個縣官,外號叫“刮地皮”。他聽說有個畫家畫得一手好畫,便拿了一張白紙讓畫家給他畫麵。

畫家本來不願意給他畫,後來被他催急了,就在那張白紙的一角上寫了“草地牧牛圖”五個字,把紙一卷,送給了縣官。

縣官很高興,立即把紙打開。可是左看右看,除了“草地牧牛圖”五個字外,什麽都沒有。

縣官向:“草地到底在哪裏?”

畫家說;“牛把草早就吃光了!”

縣官問:“可是牛呢?”

畫家說:“牛走啦!草都吃光了,牛還留在這裏幹什麽呀?”

故弄玄虛的奧秘就是利用對方預期轉化的心理,不是不給人一種雙重轉化,而是相反,故意給他一個沒有轉化的謎底,讓他期待對轉的心理落空,恢複到常態。

畫家正是運用這種招數,使縣官的心理預期產生落空,既諷刺了縣官的貪婪本性,也產生了幽默效果。

幽默通常總有個落差,總是讓人們領悟到與原來期待不同的東西。笑是在期待後產生的。久而久之,一旦產生幽默的情景,人們期待十分出乎意料的謎底,這就形成了一種心理習慣,心理學把這叫作“心理定式”。

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必有破格,有預期的失落,必有預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虛就屬於這種破格。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習慣於每天早上吃一個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廳的壁爐上熱一熱,可轉眼間卻不翼而飛了。他不知道是誰拿走了。

於是,他大聲叫喊起來:“我的上帝,是誰吃了我的土豆,請告訴我,是誰吃了我放在壁爐上的土豆!”

用人聽到叫喊聲,匆匆趕來,說:“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為什麽這樣說?”傭人問。

“因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我中毒了!”

拉封丹笑了:“放心吧,我不過是想讓你說真話罷了。”

這裏,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虛的方法,從心理預期來說是雙重的失落。第一次是仆人說自己沒有吃,而拉封丹說太好了,仆人有輕鬆的預期,結果卻轉化為非常嚴重的後果;接著又來了一個對轉,預期的危險完全消失。這是雙料的故作玄虛幽默。

故作玄虛的幽默構成,主要有兩個環節:

首先,構成一個玄虛的,不存在的懸念,這個懸念可能看起來是非常可怕,後果嚴重,但實際上是沒有什麽大害處的,表麵上的荒謬性與實際上的無害性之間的反差越大,喜劇性越強;

其次,為玄虛的懸念尋找巧妙的歪曲的解釋,從某種意義上講,尋求歪解比構成懸念更能顯示出作者的智慧和情趣。

延伸閱讀

有一天,小章發現路上開了一間新書店,就走了進去。一進門,發現屋子裏麵黑乎乎的,沒有一個人。

喊老板,但沒人回答,小章就自己翻書看。一會兒,他決定買一本叫《不可思議》的書,又大聲喊了老板。

這次從書店後麵出來一個眼神空洞的老頭兒。小章問多少錢,他說35元,他的聲音也怪怪的。小章掏了掏口袋發現隻有32元,就對他說“抱歉,我隻有這麽多。”

他說:“那就算你32塊吧!”但是他又接著說道(聲音低低的):“你回家後絕對不可以翻開最後一頁,不然會……嘿嘿嘿嘿……”他的笑聲陰森森的。

小章趕緊抱著書跑了出去,回到家後把書放在書桌上,晚上睡覺時忘了關窗,風從外麵吹了進來,把書吹到了最後一頁!他突然醒來,發現書已翻到最後一頁,非常驚慌,馬上迅速地把書合起來。

但是老是睡不著了,因為他非常好奇,最後一頁到底寫了些什麽呢?最後忍不住翻開書,卻發生了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他看到書上寫著——原價25元。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下麵還寫著——特價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