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身邊每一個可能的機遇

洛克菲勒從石油中聞到了金錢的“氣味”,從而抓住了機遇的“裙裾”。作為新形勢下的人們,如何去捕捉機遇,機遇在哪裏,哪些情況又代表著機遇呢?想知道掌握機遇的簡便方法,不妨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環境的變化會給各行各業帶來良機,通過這些變化,就會發現新的前景。變化可以包括:

(1)產業結構的變化;

(2)科技進步;

(3)通信革新;

(4)政府政策變化;

(5)經濟信息化、服務化;

(6)價值觀與生活形態變化;

(7)人口結構變化。

以人口因素變化為例,可以舉出以下一些機遇:

(1)為老年人提供的健康保障用品;

(2)為獨生子女服務的業務項目;

(3)為年輕女性和上班女性提供的用品;

(4)為家庭提供的文化娛樂用品。

隨著科技的發展,開發高科技領域是時下熱門的課題。例如,美國近年來設立的風險性公司,電腦占25%、醫療和遺傳基因占16%、半導體和電子零件占13%、通信占9%。但是,公司機遇並不隻屬於“高科技領域”。在運輸、金融、保健、飲食、流通這些所謂的“低科技領域”中也有機遇,關鍵在於開發。

機遇不能從全部顧客身上去找,因為共同需要容易認識,基本上已很難再找到突破口。而實際上每個人的需求都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時常關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就會從中發現某些機遇。因此,在尋找機遇時,應把顧客進行分類。如政府職員、菜農、大學講師、雜誌編輯、小學生、退休職工等,認真研究各類人員的需求特點。

有時,追求“負麵”反而會找到機遇。所謂追求“負麵”就是著眼於那些大家“苦惱的事”和“困擾的事”。因為是苦惱、是困擾,人們總是迫切希望解決,如果能提供解決的辦法,實際上就是找到了機遇。例如,雙職工家庭,沒有時間照顧小孩,於是有了家庭托兒所,沒有時間買菜,就產生了送菜公司。這些都是從“負麵”尋找機遇的例子。

☆關注社會熱點

洛克菲勒在石油熱中迅速地完成了原始積累。李書福、左宗申都是靠摩托車熱發的財。

孫震原是北京電視台的編導,1999年,北京電視台搞製播分離,孫震覺得這是個機會,就出資5萬元和另外幾名投資人合夥成立了北京東方友人經濟谘詢有限公司,不久便策劃出《洋話連篇》這一以室外情景喜劇教授中國人最實用的現代英語口語的方式。

別看如今《洋話連篇》風光無限,風行大江南北,甚至成了盜版的重點對象,可當初並不是這樣。與孫震合夥的幾個人做了幾個月就“撤夥”了,因為做了幾個月也沒見到收入,他們覺得這個事兒沒戲。誰知他們剛一“撤夥”,以出品教育軟件著名的洪恩軟件公司就找到孫震,提出以30萬元購買《洋話連篇》50集3年的使用權。孫震的第一桶金就是30萬元,而且時間僅有幾個月。

現在孫震當初的合夥人不知道是否後悔,不過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是挺替他們惋惜的。截至2002年1月,《洋話連篇》已在全國60多家省市電視台,包括17家衛星台同步播出。從2001年7月,中國教育電視台第一頻道也開始在晚間黃金時間段播放這檔節目。

孫震有一個統計,北京市每年有20萬人自費參加各種英語培訓,實際流水額在7億元左右。而據北京市教育局的統計,中國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後,北京的英語教育市場將會有20億元的市場份額,整個中國市場的英語教育蛋糕不下2000個億。現在孫震將《洋話連篇》精烹細做:製作並發行《洋話連篇》VCD及配套書籍,每年通過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書籍和VCD,版權費估計就有大約500萬元;利用《洋話連篇》的知名度,開辦麵向特定群體、以口語為主的培訓班,從目前已開辦的班看,利潤率高達56%,每個培訓班的月收入達到50萬元;利用《洋話連篇》形成的無形資產,引資辦學,在全國建立加盟英語連鎖學校。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社會熱點在不斷地出現。對於有心者來說,每一次熱點的出現,都是一次極好的創業機會。

☆用創意之眼看世界

依據一項針對包括洛克菲勒在內的全球200位傑出創業家的研究,發現創意的來源主要有四方麵:

(1)對現有的產品與服務,重新設計改良;

(2)追隨新趨勢潮流,如電子商務與計算機互聯網絡;

(3)機緣湊巧;

(4)透過係統研究,發現機會。

一般而言,改進現有商業模式比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要容易。許多創業者都可以由過去任職公司的經驗中,發現大量可以立即改進的缺陷,包括未被滿足的顧客需求、產品品質上的瑕疵、作業程序上的不經濟,等等。事實上,大部分離職創業者的動機,多是認為自己能夠做得比原有公司更好,因此才有離職創業的念頭。

當一個新興產業出現之際,必然能夠提供許多創業機會,引發大量的創業熱潮。不過追隨新趨勢潮流的背後,也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因為,究竟這項新興產業的規模有多大,如何具體發掘潛在的顧客需求,這些似乎都還不確定。

當個人計算機產業出現時,曾引發大量的上下遊相關產品及服務的創業機會,但也並非所有的創業都能獲得成功。有許多追隨網絡風潮的創業者,曾經也遭受苦果。不過隻要這項新興產業確實具有前景,能掌握產業成長的時機並及時投入的創業者,大多最後還是能夠獲得成功。

有一些人將創意的產生歸因於機緣湊巧,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不過,研究創意的專家以為,創意隻是冰山之一角,沒有平日的用心耕耘,機緣也不會如此湊巧。無數人看到過蘋果落地,卻隻有牛頓能產生地心引力的聯想。所謂的機緣湊巧或第六感的直覺,主要還是因為創業者平日培養的敏銳觀察力。因此,他們能夠先知先覺形成創意構想。例如,在舊金山淘金熱形成之際,無以計數的人滿懷著美麗的憧憬奔向金山,李維公司創辦人卻“機緣巧合”地看到了供應堅固耐用的帆布這個商機。於是,他立即展開以帆布為布料製成牛仔褲的生產事業,把產品賣給上述眾多淘金客,從而成為日後創業的美談。

如果創意隻是依賴改良設計現有產品、追隨趨勢潮流以及機緣巧合等,其來源仍然相對有限。因此,管理大師杜拉克主張可以透過有係統的研究分析,來發掘可供創業的新創意。這種以科學方法進行係統化分析,進而產生大量創意,正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創業活力的主要來源。

所謂經過係統研究分析,來發掘創業機會的做法,大致可歸納為6種方式:

一是經過分析特殊事件來發掘創業機會。例如,美國一家高爐煉鋼廠因為資金不足,不得不購置一座迷你型煉鋼爐,而後竟然出現後者的獲利率要高於前者的意外結果。

二是經過分析矛盾現象來發掘創業機會。例如,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與產品大多隻針對專業投資大戶,但占有市場七成資金的一般投資者,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矛盾顯示提供一般大眾投資服務的產品市場,必將極具潛力。

三是經過分析作業程序來發掘創業機會。例如,在全球生產與運籌體係流程中,就可以發掘極多的信息服務與軟件開發的創業機會。

四是經過分析人口統計資料的變化趨勢來發掘創業機會。例如,我國的一胎化、單親家庭的增加、婦女就業的風潮、老年化社會的現象、教育程度的變化、青少年世界觀的擴展等,必然提供許多新的市場機會。

五是經過價值觀與認知的變化來發掘創業機會。例如,人們對飲食需求認知的改變造就了美食市場、健康食品市場等新興行業。

六是經過新知識的產生來發掘創業機會。例如,當人類基因圖像獲得完全解決,可以預期必然在生物科技與醫療服務等領域帶來極多的創業機會。

雖然大量的創業機會可以經過係統的研究來發掘,不過,最好的創意還是來自於創業者長期觀察與生活體驗。創業就好像十月懷胎,創業構想在創業者心中不斷思索、醞釀、反複鑽研,一直到創業者感覺創意的誕生。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莊少弟的祥龍物流公司在江岸貨場附近的一幢兩層樓裏,外觀雖不是很氣派,倒也有一定規模。“鐵路行包快運”幾個大字頗為顯眼。

麵對今天的成功,莊老板平靜地說:當初誰也沒想到幾年後會是什麽樣,哪裏知道會做這麽大——但仿佛一切又都是那麽自然。

確實,18年前的那個連火車都沒坐過的小夥子恐怕也沒有想到18年後的今天。他可以承包“鐵老大”的行包快運列車,每年貨運量數以億計!拿著打工攢的幾千塊錢,牢記著祖輩流傳下來的經商理念和勤勞、誠信的美德,當年的小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那一年,他18歲。

20世紀80年代初,家用電器剛開始進入中國百姓家庭,小莊以潮汕人特有的敏銳很快認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幾千塊的本錢,一個很小的檔位(櫃台),小莊成了老板,同時他也是搬運工,所有的工作盡量自己做,以減少開支。

機會稍縱即逝,它隻會讓有心人抓到。通過觀察,小莊發現每逢春節,同行們都早早地停業回鄉過團圓年去了,而許多老百姓又想買件電器過年。有矛盾就有機會,小莊又一次抓住了機會的尾巴!

那一年,小莊逆其道而行,當其他檔鋪都關門過年時,他卻照常營業。時隔快20年了,講到這裏,莊老板依然笑得合不攏嘴,那份成就感溢於言表:“那時候,別人都關門了,隻有我們一家,也沒有競爭,生意都到我們這裏來了”。他形象地做了漏鬥的手勢,接著說,“那幾天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有零買的,還有批發到內地的,比我做幾個月的生意都多。

等到過完年,別人都回來開店了,但該買的都買了,沒有生意啦!”這次讓小莊嚐到了逆市而動的甜頭,更啟發了他對市場的思考。

一次一次抓住機會的“裙裾”,小莊的家電生意越做越大,客戶遍布全國,運輸卻成了他頭痛的問題。

有一次,一位外地客戶請他發貨,找了輛車,可幾十天過去了對方都沒收到;四處查找,才知那輛車是黑車,牌照和單位都是假的。信守“不在客戶身上打主意,多在市場中動腦筋”的莊老板在這次失利後想: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人看上家電這個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獲利空間會越來越小,自己出路在哪裏呢?

沒有讀過多少書卻愛思考的莊老板發現:來買貨的外地人居多,貨運市場還少有人涉足,充其量就是一輛車的個體戶,這是個機會。

他開始把資金向汽車運輸行業轉移,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由於他出自家電市場,大家彼此比較熟,加上信用一直都很好,家電老板們都信任他,所以幾輛車一下就不夠用了。短短幾年,小莊的汽運公司從幾輛車迅速發展到近百輛,公司業務也從單一的汽車運輸擴展到辦市場、搞物業。小莊真正成了莊老板。

“所有的機會都是為有準備的人而到來”——莊老板就是這樣一個有準備的人。

在做汽運的近10年裏,尤其是客戶投訴較多的時候,他一直都在思考著解決的辦法。他風趣地把他的公司比作古代的鏢局,“客人把貨交給我們,我們就要把它安全完好地送到,這和鏢局差不多,講究的就是信用。”

有著豐富的貨運業務和汽運經驗的莊老板很快就發現了鐵路快運這一新天地。鐵運安全可靠、快速便捷,不必擔心車輛拋錨或者交通事故,更不怕半道上司機跑了。熟知客戶需求的莊老板非常清楚當時鐵路運輸服務不到位的弱點,他堅信如果能將鐵運的優勢和自己汽運的服務相結合,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市場,於是他決定借勢而上。

1997年,鐵道部、廣州鐵路局在廣州開展調研,探討個人承包鐵路行包快運的改革辦法。借此機會,莊老板和另一位從事貨運多年的同行一起開辟了中國第一條個人承包的行包快運列車(廣州—成都)。

1999年9月16日,這是一個讓莊老板難以忘懷的日子。這一天是他們承包的鐵路行包快運列車開行的首發日。鐵道部、廣州鐵路總公司以及武漢鐵路分局、江岸貨場等單位的領導都到了現場,領導們看著20個車皮隻有運費才100多塊的12件貨時,無不關切地問:“隻有12件貨,你們也能堅持嗎?”對此,莊老板胸有成竹地說:“不要急,慢慢來,我們有辦法。”

“老實說,看著最初幾天,武漢發往廣州都隻有一件貨,站在空****的車廂中,心裏真的有點煩。那畢竟都是錢啊。”但他們相信這是今後物流的主要方式,堅定地開行每一趟列車,即使沒有一件貨。

4個月後,運送量發展到日發送12節車皮,一年後猛增到40節車皮。莊老板首戰成功!一鼓作氣,莊老板又取得了廣州途經武漢到哈爾濱的行包快運列車的獨家經營權。

“客戶的貨就是我們自己的貨”。“無論多少貨,一視同仁。一件貨也上門收,一件貨也送上門”。

“不收服務費,每公斤0.35元”。“貨物送到廣州隻要18個小時”。

就是憑借這些踏實的服務作風,祥龍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僅一年時間,原有的車皮已全部滿載,百威、統一、康師傅、雙鶴藥業、漢正街等一批著名企業和大型公司紛紛將自己的貨品交由祥龍公司運輸,客戶延伸到仙桃、雲夢、黃岡、黃石、大悟等地,為眾多企業產品外銷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服務。

莊老板說:“其實我們也是在改善武漢的投資環境。首先,我們為武漢的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它們的產品出去更方便、更快了,投資的人不就更多了嗎?其次,我們帶動了武漢運輸業的發展,自從我們在這裏開通了行包快運後,這條街的運輸單位越開越多。第三,解決了不少人的再就業問題,僅我們就接收了100多名下崗工人。”

但凡普通人站在大老板身邊,仰其項背的時候,大多會傾慕他今日的地位、榮華。在成功的耀眼光環下,大老板們儼然成了聰明蓋世、手眼通天、三頭六臂的神,普通人是難以企及的。其實,隻要慧眼獨具,抓住了機遇,這一切都不難。

☆巧借東風送九天

方興東1966年出生於浙江農村,他是清華大學博士。1999年3月,方興東趁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中國推銷“維納斯計劃”之機,在《南方周末》發表《“維納斯計劃”福兮禍兮》的文章,同年5月,方興東與王俊秀合作出版《起來——挑戰微軟霸權》。方興東以鬥士麵目出現,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公然唱對台戲。雖然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人仍舊搞不清楚什麽叫“維納斯計劃”,但因為微軟和比爾·蓋茨的原因,並不妨礙當時方興東一夜出名。1999年9月,方興東趁熱打鐵,與人合夥成立互聯網實驗室,資本金10萬元。兩個月之後,兩位風險投資商慕名而至,投資200萬元,占公司股份5%。以此計算,方興東等人的10萬元投資,即在兩個月之內便升值接近400倍,創造了驚人的神話。

1992年,尹明善不顧家人反對,以55歲“高齡”開始創業。尹明善一上來便將創業核心指向了摩托車發動機。在此之前,尹明善對摩托車還一無所知。當時重慶摩托車有“嘉陵”和“建設”兩大品牌。尹明善決心“背靠大樹”。經一番琢磨,尹明善指示手下將建設集團維修部的發動機配件買過來,自己裝配成發動機再賣出去,成本僅1400元,而賣價高達1998元。因為零部件係出名門,產品質量有保證,給尹明善免去了許多麻煩。尹明善雖是此道生手,卻借助建設集團的名牌零配件,迅速將銷路打開。為防建設集團察覺,足智多謀的尹明善還指示手下化整為零,今天買1~10號的零件,明天買11~20號的零件,同時指示手下仔細研究哪些配件是通用、容易買到的,哪些零件是非建設集團不可的,然後積極聯係配套廠,設計替代品。4個月後,等建設集團一夜醒悟,下令一個零件也不許賣給尹明善時,尹明善的替代品已經開發出來。尹明善從摩托車行業掘的第一桶金便達百萬元以上。

還有一種形式的借東風,即為大企業搞配套生產,或者像思科那樣,為互聯網站提供設備。為某種形式的社會或技術熱潮提供外圍服務,借此發財,俗稱賣水。給大企業搞配套生產這種形式在珠江三角洲以及長江三角洲等外資企業集中的地方非常常見。此形式風險小而見效快,收入穩定,對實力不濟,正處起步階段的創業者來說,具有非常的價值。

☆失敗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機會

林遠是溫州人,從小就受到濃濃商業氛圍的熏陶。1997年,在北京航天大學自動控製係上學的他即將畢業,同學們都在為找一份好工作絞盡腦汁,他卻在忙著做自己的生意。其實,他的整個大學生涯就和創業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大學裏做的生意,在林遠眼裏不過是“小試牛刀”,是真正創業前的“熱身賽”。不斷地尋找機會,發現機會,抓住機會將自己喜歡的事業做大,是林遠對“創業”一詞最基本的理解。

林遠弟兄姐妹一共7個,他的父親和3個姐姐都做服裝生意。剛上大學,林遠就幫父親在北京的服裝廠進貨。大三時,他到泰州采購了一套服裝砂洗設備,將家裏的生意由加工普通服裝改成了加工牛仔服裝。四年級時,林遠在中關村注冊了齊隆科技貿易公司,專門銷售電腦零配件及外圍設備,使自己有了一些積蓄。

林遠說,他連最初的創業資金都是自己賺的。上大學期間,家裏一共給過他2萬元,此後再也沒有給過錢。1994年,他開始炒股,買的是四川長虹,12.5元買進,64元賣出,大賺了一筆。

1997年大學畢業,林遠在北京市郊樹村正白旗租了一個院子,改造成50多套房間,開起了大學生公寓。生意做得還算可以,一年淨賺20多萬元,一共幹了三年。

林遠說,他的創業理念是:發現一個機會,就動手去做。而發現機會的過程,就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小老鼠“匆匆”不停地奔忙、四處搜尋奶酪的過程。而他真正找到奶酪,則是從辦學開始的。

其實,林遠的辦學源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他的大學生公寓旁有一個院子,一共有500多平方米,一年的租金隻有5萬元。林遠把它租了下來。他最初也沒想好用這個院子做什麽。他想,就算租給中關村那些小公司做倉庫,也隻賺不賠。但兩三個月過去了,這個院子還沒租出去,林遠有些急了。恰好他那時的女友在一個私立學校當老師,女友對林遠說,村裏的外來人口很多,如果用這個大院子辦個幼兒園,生意肯定錯不了。這一點撥,讓林遠眼前一亮。於是,林遠印製了一些宣傳單,在村子裏四處張貼。1999年3月1日,他的慧福幼兒園正式掛牌。

林遠的學校辦得很成功。首先,他的定位非常清晰,瞅準了中低收入外來工家庭子女這個細分群體,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聘用退休教師,在教學質量方麵取得了人們的信任。第三,領先一步的課程設置及聘用外教等做法,又在無形中提升了慧福學校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林遠當初並沒有想到這個幼兒園能發展到後來的規模,用他的話說,剛開始就是“小打小鬧”,目的隻是把這個院子利用起來,所以收費很便宜,一個孩子每月200多元。

3月11日,慧福幼兒園迎來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短短幾天,呼啦啦來了一大群。到1999年7月,慧福已經有60多個孩子了。

轉眼間,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要升小學。因為慧福幼兒園教學質量不錯,很多老鄉建議他接著辦個小學。林遠也發現,辦教育未嚐不是一件能賺錢的好事。於是,他決定擴大學校規模。在樹村,本地人隻有200多人,外來人口竟有1000多人,子女上學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林遠的學校正好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所以,生源是不愁的。而且,最初的投資也不需要很多。

要擴大學校規模,原來的院子肯定不夠用。林遠又租下樹村鑲黃旗原來的一個韓國珍珠加工廠,一共有6畝,將其改造成了幼兒園、小學一體的校舍,總投資100多萬元。1999年9月1日,慧福小學正式開學了。新裝修的學校很幹淨,設施齊備,由北京市的退休老教師任教,教學質量很有保障,所以剛開學就招了40多個孩子。

林遠將生源定位於北京外來人口中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北京幾年,他對外地人在北京的弱勢地位深有體會,外地的孩子上學是個難題——公費的學校進不去;私立學校基本上都是貴族學校,僅讚助費一項,每年就要好幾萬元,再加上學費、住宿費、夥食費等,費用就更多了。林遠想將學校的生源定位於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這個學校肯定受歡迎。

搬到新址的慧福學校收費標準略有提高:住宿生(包括小學和幼兒園)一個月收費600元,走讀生一個月收費200多元。而慧福學校吸引家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裏的課程設置。除了教授國家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外,還開展鋼琴等特色教學。慧福學校的英語課程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講授的,而1999年,北京市小學英語教育是從四年級才開始的。慧福的課外活動也很豐富,孩子們經常有機會到北京的各個名勝點參觀。聰明的林遠還找到幾個自願擔任英語外教的外國人,無形中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

“失敗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機會”。麵對挫折不氣餒,麵對困難不彎腰,時刻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機會就在身邊,成功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