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求勝反不如求敗

社會無處不充滿競爭。人們在每一場競爭中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後的勝者。而人的一生要參與的競爭幾乎不可勝數,要求自己每一次競爭皆能勝出,絕不是最佳的處世策略。有時候,適當表現自己的無能,適當讓自己失敗幾次,讓別人也勝出幾回,也許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處。

追求勝利是人上進的表現,可是在社會生活中,事事求勝卻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候,“求勝”反而是“失敗”的前奏曲!

有一部電影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

男主角為了查案,想辦法進入某一幫會,該幫會的規矩是欲加入者必須接受該幫會三名“高手”的挑戰。結果男主角先後“擺平”了前兩位“高手”,最後碰上幫主,兩人在經過十數回合的交手後,男主角俯首認輸。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功夫高強,對他的認輸大惑不解。男主角回答說,如果他打敗那位幫主,自己就要取而代之,成為幫主。可是當幫主不是他所願,也無助於查明案情,何況他也不一定能帶得動這些人,為了收服這些人的心,還得花很多心思,這對查案無益。因此他不求勝,反而故意求敗,給了那位幫主及全體“弟兄”麵子。自己因為坐上了第二把交椅,接近權力核心,反而更容易了解案情的來龍去脈!

這雖然是部電影,可是情節卻相當合乎社會生活的法則,這就是:你的勝利是別人的失敗。失敗者的心情極端複雜,他可能真正臣服認輸,但也有可能在心底埋下一粒複仇的種子,若卷土重來,兩人光明正大再度對決則無大礙,怕就怕他在背後射冷箭。此外,勝利也會為你帶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變化及負擔,或許,這也算是為勝利所付出的代價吧!

在社會生活中,事事求勝的人是不明智的。但也不是說凡事都要做個失敗者,而是說勝敗與否你需要考慮:這個“勝利”對你來說意義如何?

為了這個“勝利”,你將付出什麽樣的代價?打敗對方,將產生怎樣的人際效應?“失敗”和“勝利”相比,何者價值更大?

有了這些思考,該求勝就求勝,並且也要有承擔求勝之後所產生的種種負麵作用;如果沒必要求勝,那麽就求敗吧。不過,求敗也要有一些技巧——不可不戰而敗,那會引起對方的不滿與懷疑,反而對你不利。你必須“假裝”拚命,然後再“狼狽”地落敗,否則對方就會覺得自己的勝出不夠仗義、不夠光彩、不夠豪邁,甚至有被“賜勝”的感覺,這樣的“求敗”是不會收到好效果的。想要求敗都求不得!求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隱藏實力,別人永遠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少斤兩,而這就是你在必要時求勝的最好本錢!事事都勝,容易引起別人的嫉妒,有時反而會影響你追求大勝利,所以寧可小事求敗,大事才去求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