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懷才不遇”的想法

任何一個環境都有“懷才不遇”的人,這種人時常批評別人,有時也擺出一副抑鬱、不得誌的樣子。和這種人交談,運氣不好的時候,還會被他刻薄地批評一頓。這種人有的真是懷才不遇,因為他們無法與客觀環境融合,“虎落平陽被犬欺,龍困淺灘遭蝦戲”,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另一種“懷才不遇”的人或許本來就是自我膨脹的庸才,他們之所以沒有受到重用,是因為他們的平庸、無能,而不是別人的嫉妒。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這個事實,反而認為自己不被欣賞、不被重用,因而到處發牢騷、吐苦水。

不管有才或無才,凡是有“懷才不遇”的“感覺”的人都是人見人怕,因為你隻要一聽他談話,他就會罵人,批評同事、主管、老板,然後吹噓他多有本事、多有能耐,遇到這種情況,你也隻好點頭稱是,絕不要跟這種人唱反調。

結果呢?“懷才不遇”的感覺越強烈,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子裏,無法參與到其他人群中去。每個人都怕惹麻煩而不敢跟這種人打交道,人人視之為“怪物”,敬而遠之。不好的評價一旦傳播開來,除非遇到愛惜人才、明白事理的上司竭盡所能,大力提拔,否則將永遠無法出頭。

不管你才能如何,都有可能碰上無法施展的時候,這時候千萬要記住:就算有“懷才不遇”的感覺,也不能表現出來,你越沉不住氣,別人越把你看得很輕。那麽難道就這樣一輩子“懷才不遇”下去?那倒不必如此,你可以嚐試按照以下的幾點去做,相信事情定會有所改變。

第一,先做自我能力評估,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計得太高了。如果覺得自己評估自己不是很客觀,可以找朋友和較熟的同事替你分析一下,如果別人的評估比你自我評估還要低,那麽你要虛心接受。

第二,分析自己的能力無法施展的原因何在,是一時間沒有恰當的機會還是受大環境的限製?有沒有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問題,那隻好繼續等待。如果是大環境的緣故,那就要考慮改變一下現有的環境,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如果是人為因素,那麽可誠懇溝通,並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處,如果是,就要想辦法疏通、化解;如果你骨頭硬,不肯服軟,那當然就另當別論了。

第三,展示你的專長。讓你的專長說話,而不是靠你的情緒說話。

第四,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成為別人厭惡的對象,而要以你的才幹積極地去協助其他同事出色地做好工作。但要記住,幫助別人切不可居功,否則會嚇跑了你的同事。此外,謙虛、客氣、廣結善緣,這些都將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總之。一定要摒棄“懷才不遇”的心理,因為這會成為你思想上的負擔。謹慎地做你該做的事,就算是大材小用,也是快樂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是《易·係辭傳》中孔子的話,意思是說,與高於自己的人交往,不要低聲下氣;與低於自己的人交往,不要高傲怠慢。在這裏,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為人處世原則。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說起來簡單,卻知易行難。文人逸事中有個蘇軾題字諷老道的故事。一次蘇軾遊莫幹山,路遇一廟宇,想進去歇一會兒。老道見蘇軾穿著平常,形容一般,就冷淡地指了指椅子說:“坐。”然後吩咐道童:“茶。”當與蘇軾交談後,老道發現蘇軾談吐不凡,恐非一般書生,便把他引至大殿,客氣地說:“請坐!”要道童向客人“敬茶!”及至發現眼前來客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竟打躬作揖,把他讓進客廳,畢恭畢敬地連連說“請上坐”,還特意吩咐道童“敬香茶”。隨著蘇軾“身份”的逐步“暴露”,老道對他的態度也逐步升級,到後來幾近討好諂媚。

蘇軾有感於老道的勢利態度,臨別老道請他題字留念時,蘇軾開了個小玩笑,寫下了“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以為諷,弄得這位老道很不好意思。其實,這種因人變態的待人者還是不少的,隻不過莫幹山老道做得太露骨、太典型,而且恰好遇上了風流才子蘇東坡,這才使他得到這麽一個絕妙的“留念”罷了!

不過,因人變態的處世態度雖然古來多有,卻又曆來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禮記》中就諄諄告誡人們:“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所謂“失色”,也就是指的不要以不恰當的態度待人,其中自然包括交友時不諂、不瀆的內容。

在俄國,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不拜沙皇的事也膾炙人口。有一天,應沙皇召見來到皇宮的謝甫琴科在禦殿等候。禦殿裏聚集著不少文官武將和外國使節,沙皇一到,所有的人都彎下腰去,唯有謝甫琴科巋然不動。沙皇暴怒,責問:“舉國上下,誰見我不低頭?你怎敢不向我鞠躬致敬?”謝甫琴科從容做答:“不是我要見你,而是你要見我。如果我也像周圍這般人一樣向你打躬彎腰,你還能看得清我嗎?”不卑不亢,恰到好處,使凶暴的沙皇無話可說。

對於某些人來說,“上交不諂”好像是不難做到。相形之下。“下交不瀆”似乎要困難些。宋人何坦曾有遺訓,叫作“交朋必擇勝己者”。按照這一框框,交友便隻有“上交”,不得“下交”,這就連“不瀆”也不複存在了。顯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如果人人都堅守“交朋必擇勝己者”這一原則,那就誰也交不來朋友了。道理很簡單,如果甲“勝”乙,乙“勝”丙,那麽,乙不與丙交友,甲又不與乙交友,大家都不夠“格”,哪裏還有朋友可交?所以說,“下交”是難免的。人人隻交“勝己者”是不可能的。

可見,問題不在於“下交”不“下交”,而在於“下交”要“不瀆”。

明代學者薛鏇在《讀書錄》中說得好:“虛心接人,則於人無忤;自滿者反是”。他要求人們要具有謙虛態度,不要自以為能,不可以己之長傲人之短。這是合乎辯證法的。如果自己在某些方麵有點長處便看不起別人,對別人態度傲慢,那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某種長處,如果人人據此便傲視起旁人,那就不僅無法交朋友,連必要的團結共事都會成問題。

“下交”的“下”除了指具有某些缺點、錯誤、短處的人以外,還包括職務、地位、資曆等不及自己的人。與這些人交朋友,同樣存在一個“不瀆”的問題。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囿於舊的傳統觀念,壓根兒瞧不起職位比自己低的人。在這些人麵前,他們總是以領導者自居,似乎處處比別人高上一等。你要他平起平坐地與職位較低的人交朋友,他會覺得是低尊屈就,那當然不可能有什麽“下交”。還有一種人,他們主觀上也想與職位比他低的人交朋友,然而,由於放不下“上級”的架子,一張嘴就是“居高臨下”發指示似的,顯得盛氣淩人,人們對他避而遠之。這樣,他要與普通群眾交朋友的願望仍然是很難實現的。

這方麵,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羅榮桓元帥身居高位,然而,在下級麵前他的態度總是和顏悅色。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部長,工作十分繁忙,但卻仍然熱情接待身為下級的朋友。有位從廣東來的同誌看望他後寫詩說:

“革命友誼重山河,首長關懷暖心窩。帥府門前客不斷,單車(自行車)倒比汽車多。”他住家門前停放的這些自行車,便是那些來與羅榮桓交心談心,或敘友情,或反映情況的普通幹部騎來的。

如果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被古人視為待人處世的重要原則的話,那麽我們今天可以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也是一般人在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