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之交不可相忘

應當說,“貧賤之交不能忘”不光是對朋友的一種合理要求,也是交朋友的一個道德標準,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交之於人也,猶唇齒之相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試想,如果“一闊臉就變”,那還叫什麽朋友?

讀《毛澤東書信選集》,其中有不少書信談到他青年時代的“貧賤之交”。

比如,他在《致王首道》(當時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信中,就特意提到“張次侖、羅元輯兩先生”,說他們“一生教書未作壞事”,“現聞兩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極苦,擬請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給津貼若幹,借資養老。”信中還提到“又據羅元鰻先生來函說:曾任我的國文教員之袁仲謙先生已死,其妻70歲餓飯等語,亦請省府酌予接濟。”毛澤東還十分認真負責地要求地方政府將“以上張、羅、戴3人事,請予酌辦見複,並請派人向張、羅2先生予以慰問。”他進而將“張、羅通訊處均是妙高峰中學”等一些細節也一一交代,其認真熱誠,令人感動。在這點上,偉人毛澤東當之無愧地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貧賤之交不能忘”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所謂“貧賤之交”,無非就是在貧困艱難中結交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多是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貧苦人。

他們雖然本身的生活並不如意,卻能以友情來溫暖和撫慰同命運的窮兄弟,甚至盡管自顧不暇,仍慷慨救助瀕於危難的朋友。

不忘窮時朋友,正是不忘昔日苦,不忘曾經走過的艱難路程,不忘曾經在困難中給自己以安慰、鼓舞、信任和溫暖以及前進力量的朋友。

“貧賤之交不能忘”,對於那些當了老板、經理以及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的人特別有意義。

比如,在農村裏,有些專業戶由於善於經營,靠勤勞、靠知識、靠科學致富,他們的經濟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沒忘記自己周圍的“窮朋友”,慷慨地給予經濟上的援助,包括賑濟或借貸,並主動上門傳授經營方法和進行技術指導,使這些“窮朋友”也逐步走上致富之路。諸如此類不以富嫌貧,不以高明嫌笨拙,真誠地給別人以幫助、指導和支援的事例,都是不忘“貧賤之交”的體現。

此外,有一點還得說明:我們說的“貧賤之交不能忘”,是不忘“貧賤”的疾苦,體諒窮朋友的困難,盡力給以幫助,而不是無原則地“拉兄弟一把”。那種拉幫結夥,“獨私故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式的做法,是應當加以反對的。不能因為某某曾和自己交過朋友,就認為他的水平一定高過別人,就非受到重用不可,否則就要被責之以忘卻故舊了,這顯然也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