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有輕重緩急

我們在思考與選擇時,最大的盲點在於沒有條理與邏輯。經常是該做的事沒做,不該做的事亂做一通,根本不知什麽是輕重緩急。比方說,功課沒做完,就先看電視,等電視看完又困了,想先睡覺再說。結果隔天不但遲到,功課也交不出來。

這就是在做決定時,目標還沒定出來,就急著做判斷,判斷還沒完成,就急著做決定。惡性循環之下,結果事情弄得一團糟。

這種情形,就像我們打靶時,連瞄準都還沒瞄準,就扣了扳機,結果不僅浪費子彈,搞不好還會打到別人釀成災禍。

做決定需要邏輯思考,為的是讓我們能預測及控製決定的結果,避免各種不當的後果出現。事實上,邏輯不難,它早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隻是我們沒有正視它,也沒有以一種係統化的觀點來運用它。

邏輯的方法,說穿了,就是執行事件的順序,這是每個人都懂的,也都一直在做的。大家都知道,洗完澡後,要先擦幹身體再穿衣服;做菜時,要先準備材料,才能一一下鍋烹調;看電影時,要先買票才能進場;到餐廳吃飯時,要先點菜,服務員才能同廚師通報,廚師也才能依你的選擇做出你要的菜色。

這些日常生活的行事順序就是邏輯。邏輯,就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把事情完成,非常簡單。

日常生活中的行事步驟,我們都很清楚,因為這些步驟是具體的、看得見的。一旦把這些步驟化為抽象的思考,放到腦中去運用,我們往往就會輕重不分、本末倒置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不喜歡動腦筋。也因為如此,我們在決定時,腦中總是一團亂,目標還沒選定就開始比較,比較判斷還沒完成,就開始下決定,接著還沒考慮這個決定的後果,就已經付諸行動了。

當然了,後果如何,我們通常是不用事前去推論、演繹的,而是直接看事實。我想,這些人都是跳過思考的“行動派”的人吧!

要如何才能讓我們的腦子習慣“邏輯”推論的方法?其實並不難,一個一個步驟來就沒錯了。在我們麵對雜亂無章(不但目標多,資料也不夠)的決定時,必須一次隻做一件事,這件事做完了,才做下一件,一個步驟完成了,再接著做下一個,這樣就不會有本末倒置、輕重不分的情況出現了。

所以,我們在做決定(尤其是人生的重大決定)時,自己要先仔細檢查一遍步驟有沒有錯,有沒有遺漏的。最後在做決定前,再複核一下做決定的步驟,雖然這些步驟略為煩瑣,卻很實用,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一旦我們背熟了,就可以變成一種反射性的習慣。

如果你覺得死背做決定的步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麽你可以用打靶的方法來比喻做決定的步驟。

(1)先設定目標,主目標隻能有一個。

(2)瞄準,也就是列出可以達到目標的幾種方法,然後開始做條件比較、判斷、選擇。這個步驟最重要的就是做選擇,必須要有勇於割舍的精神。

(3)擊發子彈。謹慎、反複地檢驗自己的判斷,如果你確定判斷沒有錯,那就勇敢果斷地扣下扳機,做出你的決定。

如果你能將做決定的步驟和原則變成你的思考習慣,即使有再亂的情況,也能按部就班地收拾亂局。

畢竟,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況且人腦不比電腦,我們不僅在目標上不能太過貪心,在行動步驟上也不能太心急,如果時間許可,寧可慢不可錯。就像很多學生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讀書,結果書也沒讀好,音樂也聽不進去;也有很多人喜歡邊上廁所邊看書或報紙,據醫生研究表示,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得便秘或痔瘡等毛病。

所以說,一次隻做一件事,一次隻處理一個步驟,這是保持決定品質的一個重要心法。

天才磨刀,磨的是刀鋒且找到了合適的方法;凡人磨刀,磨的是刀鋒,但沒有發現合適的方法;庸才磨刀,流了汗出了力,但很遺憾,他磨的是刀背,而他的刀鋒一輩子都不會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