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麵臨選擇,如何取舍 建立合乎價值觀的尺度

人們在做決定之前,心裏一定有一個標尺——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觀。這個標尺用來丈量、比較和判斷哪一個選擇更符合自己的實際。然而,這種標尺有很多種,因此才造成了選擇時的困惑。

比方說你約朋友去外麵吃飯,你選擇去湘菜館,因為你考慮到朋友是湖南人——這時,你心裏的標尺是“利他”;反過來,若你選擇的標尺是“利己”——假設你是廣東人——則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粵菜館。同時,你還會麵臨高檔與低檔、坐公交車去還是打的去等等一係列的選擇。麵對這些選擇,你若不拿出一個統一的標尺,則很難做出一個決定。

到了湘菜館,朋友點了幾份素菜,而你點的是高熱量的蘑菇燉小雞。朋友正在減肥,不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素菜是他最佳的選擇。你卻因為整天熬夜,身體疲憊,想補充一些營養,因此對葷菜情有獨鍾。在點菜的問題上,朋友心中的標尺是低熱量,你心中的標尺是高營養。

人們在做一個選擇時,先要有一個合乎我們價值觀的尺度存在。一旦這個尺度建立,就可以很明確地去判斷我們選擇的答案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而價值判斷的實際過程,是將你心中的想法一一拿出來比對被選擇的答案,譬如,你會考慮自己膽固醇太高,太油膩可能對健康不好;天氣太熱,湘菜大多又辣又燙,會不會吃得滿身大汗?附近有哪幾家湘菜館?距離會不會太遠?今天是周末假期,路上到處都是車子,到了餐館有沒有位子……你會對應所有的需要逐一去比較、判斷。

當然,考慮因素的多寡因人而異,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注重菜色及氣氛,所以拚了老命也要去高級一點兒的餐廳,其他距離、健康、時間成本、交通等因素就不會那麽在意;有些人天生比較精打細算,一旦評估了所有的因素,可能就推翻了出去吃的決定,改成幹脆在家將就算了。

每個人的判斷依據(標尺)不一樣,很難說誰的決定一定是對的、十全十美的。所謂海畔有逐臭之夫,個人品位及需求不同,人與人之間很難有一個共同的標尺。希臘哲學家普洛塔高勒斯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此話不愧為一句真理之言。

有些人常在一些決定中猶豫不定,就是因為心中擁有好幾把“標尺”:“想吃蛋糕又怕身體太胖,不吃蛋糕又不甘心”;“星期六下午想去看電影,又想和朋友去爬山,也想和女朋友去跳舞,又想……”類似這種矛盾,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出現。

事實上,不管每個人心中的標尺有幾把,每個人的價值標準差異有多大,每個人在做判斷型模式的思考時,方法和理論其實都大同小異,隻是有些人反複在更換自己的“標尺”罷了。不管我們有多少把“標尺”,我們有多少選擇,最後還是隻能有一個決定。

因此,了解了自己在做判斷時的“標尺”,統一自己的“標尺”,有助於我們更明快地下決定,不會在猶豫中浪費時間和傷透腦筋。

人是萬物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