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味地聽信專家

隨著科學的發展,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社會上湧現出一個專家群體,人們尊敬他們的專業知識,養成了“聽專家怎麽說”的習慣。但是同時,人們忽略或忘記了這種專業研究的單一向度和與其他研究的有機關聯,形成了一種對權威的迷信和盲從。建立在這種迷信基礎上的思維,也就不可避免地脫離了生命的正常軌道,埋下了選擇失敗的種子。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象棋的故事》就揭示了這樣一種令人警醒的可怕的現實。小說中米爾柯·琴多維奇,18歲成為匈牙利全國象棋冠軍,到20歲便榮獲世界冠軍的稱號。在一連串的比賽中從東到西征服了整個美國。然而這位世界冠軍無論用哪一種文字,哪怕隻寫一句話,也不能不出錯,而且,就像他惱怒的對手之一所刻薄地指出的,他在任何的領域都驚人的無知。當然,他還有一個稀奇的弱點——這一點往後被行家們多次注意到,並且不斷遭到他們的訕笑。因為琴多維奇從來也不會憑腦子記憶來下棋,哪怕下一盤也不行,用行家的話來說,他不會殺盲棋。他完全缺乏在自己的想象力的無限空間中再現棋盤的能力。他眼前必須老有一張畫了64個黑白方格的真正棋盤和32個具體的棋子。

他的對手B博士是一個25年沒碰過棋子的囚犯。在監獄中為了避免精神在囚牢的虛空中崩潰,借著研究一本名家棋譜保持大腦的靈活。然而這種技能訓練使他人為地將意識分裂,形成一種偏執性的瘋狂。正是這種在喪失自由的囚牢裏獲得的單向度訓練,使他輕易地戰勝了除了象棋之外其他方麵近乎白癡的世界冠軍。但是,當他的思維恢複到正常狀態時,他跳出了思想的囚牢,以一個傻子都能看得出來的錯誤輸掉了那盤棋。

茨威格的寓意小說極為深刻,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專業化程度如此之高的時代的人們有著極大的教益。

專家隻能給予我們建議及技術上的指導,具體到人生的選擇,主意還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否則,說不定專家就會變“磚家”,砸碎我們的前程與夢想。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