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處,才能領悟到生命的精彩

人生總是向上的一個過程,從我們懂事開始,總會有一定的追求:一顆糖、一張獎狀、一個很好的職位、一部好車等。所以,人生從來不是停滯不前的。古人雲:“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如果隻是追求隨遇而安,也許眼前的安逸也保不住。

要看到更美的風景,要領略更精彩的人生,要開啟更寬闊的視野,就要走更遠的路,站在更高的地方。“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不僅是一個淺顯的生活常識,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更是一種豁達瀟灑的人生態度。它告訴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要站得高些,更高些,才能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精彩。如果甘於平庸,過著瑣碎的生活,處在精神世界的底層,將會錯過生命中很多優美的風景。

在《莊子·秋水》裏記載著這樣一位短視的河伯,秋天的雨水應時而來,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灌注到了黃河,筆直流暢的水流加寬,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河伯欣然自得、沾沾自喜,認為天下的壯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麵朝東望去,看不見水的盡頭,於是合身改變自己先前洋洋得意的臉色,抬頭仰視著,歎息著說:“俗語說:‘聽了上百條的道理,認為天下誰都不如自己。’說的就是我啊!”這位河伯可以說是一位短視的神,但是,當他看到海洋的時候,能幡然醒悟,認識到自己距離偉大和崇高還非常遠。而有的人,永遠是井底之蛙,跳不出自己的世界,自然談不上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了。明代有一位才子叫唐伯虎,他少年成名,在繪畫方麵表現出超常的天賦,他拜入當時的大畫家沈周的門下學繪畫,因為天賦較高,加上刻苦,他的繪畫功夫突飛猛進,因此也得到了老師的讚揚。但是,由此,他也產生了驕傲的情緒,不免有一些自得,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邊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最後成了一位大畫家。唐伯虎的問題不在於他是不是有天賦,是不是努力,而在於他的自滿。因此,可以說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當他明白了老師的用心後,知道山外有山、學無止境的道理,能夠潛心學畫,也是非常難得的。比較起來,倒是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稍有小成便洋洋自得,這類人除了逢人就炫耀一番,實則是沒有大出息的。

荀子在《勸學篇》裏寫道:“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可見登高能給人以寬廣的視野和開闊的胸襟,對於人全麵而客觀地去看待問題,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助益。為此,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向頂峰的攀越。珠峰每年都有許多人去征服它,但這是可見的、現實中的山,而生活中卻有許多高峰,等待每一個人去征服。

但是,要怎麽樣才能“更上一層樓”,馬不停蹄地去征服下一個高峰呢?登高之路,雖然可能會有捷徑,也許到羅馬的路很多,但絕對沒有幻想這條路。任何成績都離不開踏實地進取。正如古諺語中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事前的積累和拚搏,大自然怎麽會那麽輕易地把美好景致相送呢?站在低處,雖不勞力而省心,卻恐怕永遠隻能待在自己狹隘的世界裏做著夜郎自大的迷夢,如同坐井觀天的青蛙般可笑,從而錯過世間的萬千風景。而若我們心中能藏有一個“欲窮千裏目”的追求,哪怕付出再艱辛的努力和再多的代價,當不斷地“更上一層樓”而到達巔峰的位置時,這種境界自是不足為井底之蛙們知道的。

有人認為,人生的登高需要登山隊員一般的強健體魄。其實不盡然,隻要有一顆足夠堅強的內心和一個永遠向上的信念,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能力的巔峰。

多少年來,無數賢達先驅,為了一個“登高望遠”的理想,不斷開拓,不斷奮進。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因為人類不斷地進取而格外地飽含生機和活力。“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景致或許能夠用視野窮盡,但不斷的進取之路卻是永無止境的,這大概也是我們不斷探尋登高之道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