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理想中“應該的我”的形象

當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麵觀看那個鏡子中的自己時,那個關於他自己的自我意象也隨之產生了。這時,在他和那個鏡子中的自己之間,他麵臨著兩個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如果他能滿意地接受那個鏡子中的自己,他就會感到自信。如果他不能接受那個鏡子中的自己,他就會感到自卑。信仰和接受可能就是那個架在他自己和那個鏡子中“自我意象”之間的橋梁,隻有通過這座橋梁,才能順利地到達自信的彼岸。他在這一刻選擇那個自我意象的方式可能將會最終變成一種命運般的力量決定他以後的生活。

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發現之一就是“自我意象”。這種自我意象就是“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基礎上。一般而言,個體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根據環境的比較意識,特別是童年經驗自然形成的。根據這些判斷,人們心裏便形成了“自我意象”。就我們自身而言,一旦某種與自身有關的思想或信念進入這幅“肖像”,它就會變成真實的東西。我們很少去懷疑其可靠性,隻會根據它去活動。

自我意象,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的畫像。不管我們是否能夠意識到,我們都存在非常詳細的自我意象。它決定了你在生活舞台中的角色形象。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受到自我意象的影響,因為它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你是一個……的人。”我們的意識收到這個信息後,就會去判斷這樣做可以、那樣做不可以,從而做出各種決策。

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一個基礎,由此而產生了我們每個人的個性、行為甚至社會大環境。如果你的自我意象就是一個能力低下、依賴別人的形象,那麽你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會對自己說“這件事我做不來”,把本來可以完成的事情推給別人,一次次地喪失成功的機遇。相反,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精力充沛有能力的人,你就會主動去挑戰危機。

有時,為了成功,首先要在思想上打擊自己退卻和懈怠的想法,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成功者。想象成為一個成功者,你才有成功的勇氣。因為失敗是不需要避免和爭取的,它就在麵前,而成功是要靠努力才能夠獲得的。

我們的心靈創造著周遭的世界,即使兩個人肩並肩地徜徉在同一片草原上,一個人的眼睛看到的情景永遠不同於另一個人所看到的情景。心理學家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種“服務機製”,即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而人的自我意象,就如同電腦程序,直接影響著這一機製運作的結果。

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失敗的人,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的“熒光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我是沒出息、沒有長進”之類負麵的訊息,然後感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那麽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

另一方麵,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成功人士,你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不斷進取、敢於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那麽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自然而然地成功。

我們個人一切的個性、行為和言語方式都是建立在自我形象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在麵對機會或挑戰時,他就可能畏畏縮縮。這樣,他即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

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現實的自我意象伴隨著自己,使自己能接受自己,擁有健全的自尊心。成功者應該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真實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或遮掩起來。

當這個自我意象完整而穩固的時候,“我”會有良好的感覺,並且會感到自信,會作為“我自己”而存在,自由地表現自己。如果它成為逃避、否定的對象,個體就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它有所表現,創造性的表現也就因此而受到阻礙。

塑造積極的自我意象,改變鬱鬱寡歡的失敗型個性不能依靠純粹的意誌力,必須要有充足理由和足夠的證據確認舊的自我意象是錯誤的,不能僅僅憑空想象出一個新的自我意象,除非你覺得它是有事實依據的。正如愛默生所說過的:“人無所謂偉大或者渺小。”人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我們的價值就是我們心中認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