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件正確的事去做

有幾個砍伐矮灌木的工人,接到一個任務,去清除一片矮灌木。當他們走進一片灌木時,便開始清除。當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清除完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來,準備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項艱苦工作後的樂趣時,卻猛然發現,他們需要清除的不是這片,而是旁邊那片灌木。想想我們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如同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一樣,隻會埋頭砍伐矮灌木,到最後才發現需要砍的並不是那片。

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不但要正確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馬雲在《贏在中國》中也曾這樣告誡過我們:“首先做正確的事,然後才是正確地做事。如果做了錯誤的事情,越是正確地去做,那麽死亡得越快。”我們在做事之前,得先明白做事的步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是做正確事;其次是正確地做事;最後才是把事做正確。隻有經過了三步的“浪裏淘沙”後,我們才會成為沙礫中閃耀的金子。

某知名公司招聘一名維修部主管,在經過幾輪殘酷的淘汰考核之後,應聘人數從幾千人角逐到最後的兩人,他們分別是小張和小李。

最後一輪考核,總經理親自出場,給了他們每人一部殘舊不堪的壞機器,然後叫他們修理。

小張把機器拆開,仔細地檢查內部的每個零件,不一會兒,他皺起了眉頭。總經理看了笑著問:“可以修好嗎?”小張猶豫片刻,自信地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一定能修好的,請放心好了。”

總經理又看了看小李這邊,他也是把機器拆了個“粉碎”,仔細地檢查,過了一會兒,也皺起了眉頭。總經理又問:“可以修好嗎?”小李笑了笑:“對不起,這部機器實在是修不好,很抱歉。”

最後應聘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竟然是小李。小張不解地望著總經理,想尋找答案。總經理笑了笑:“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部機器是無法修好的,無論你下的功夫有多深,針是無論如何也磨不成鐵棒的。”

讓別人選擇我們,我們必須得先做好選擇。沒有那個企業願意在廢棄的機器上浪費時間,浪費金錢。要知道一個企業需要的是效率,更需要的是效能。效率是做好一件事的速度,而這件事本身沒有誰做不好,隻要用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效能,效能是選擇一件正確的事去做。

有一家大企業,其中一台價格昂貴的機器突然發生了故障。這時修好這台機器成了許多維修工程師的緊急任務,他們對機器進行了認真的常規檢查,忙得一個個滿頭大汗,然而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後來他們請來了的一位專家,在這台機器上左聽聽,右看看,最後微笑著在機器的部件上畫了一根線,說:“將這裏打開,問題就在這裏。”

果然,被打開後發現竟然是卡了一隻小老鼠,結果導致其中一個零件運轉異常的。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很快人們就把機器修好了。

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為了檢測故障,工程師們用常規的方法,拆開來看是否有短路等,結果對於這種特殊的情況自然是藥不對症。因此,做事的時候,如果單純做自認為“正確的事”,往往會陷入僵局,與結果偏離得越來越遠。其實我們做事的時候往往也都有以下幾種固定的模式,有時候它們看似正確,但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將下麵這些固定的思維模式打破:

(1)先做喜歡做的事,然後再做不喜歡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後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後再做難做的事。

(4)先做隻需花費少量時間即可做好的事,然後再做需要花費大量

時間才能做好的事。

(5)先處理資料齊全的事,然後再處理資料不齊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時間的事,然後再做未經排定時間的事。

(7)先做經過籌劃的事,然後再做未經籌劃的事。

(8)先做別人的事,然後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緊迫的事,然後再做不緊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然後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於完成的事或易於告一段落的事,然後再做難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難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與自己有密切的利害關係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後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與自己沒有密切的利害關係的人所拜托的事。

(13)先做已發生的事,然後做未發生的事。

顯然,以上這些決定做事的先後次序是過於主觀的,並沒有按照“做正確的事—正確做事—把事做正確”的步驟來走。這樣我們就會跟那些工程師們一樣,忙得滿頭大汗,最後還是一無所獲。

人生其實是一道道選擇題的拚合,隻要我們懂得了選擇做正確的事比把事做正確更重要後,努力去兌現它,人生的答卷一定是令人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