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多在厄運中產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很多人總是抱怨:“為什麽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為什麽苦難總是來找我?”其實,厄運並不是隻降臨到你一個人身上,別人也是一樣的。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不可能是永遠的幸運兒,都遭遇過厄運。

當厄運降臨時,是選擇“就此放棄”,還是選擇“迎接挑戰”,就在一念之間。隻有堅定信念,才能驅除厄運的陰霾,重新收獲輝煌。那些成功者為什麽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明白當厄運降臨時,如果選擇“就此放棄”,他們的一生都將會從放棄的那一刻起開始沉淪,並終生一事無成。所以為了取得成功,他們的選擇就是:張開雙臂,迎接挑戰。

被譽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的傑克·倫敦,就是一位厄運造就的偉大作家。

1876年,傑克·倫敦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一戶破產農民家庭裏。在他10歲左右時,厄運降臨了——父親就破產失業,使原本貧窮的家庭更加貧窮。從那時起,他便不得不分擔家裏生活的憂愁。他走街串巷當報童,到車站卸貨車,到滾球場幫助人豎靶子……總之,為了生存,他什麽都幹,把掙來的每一分錢全部交給家裏。正如他後來所說:“差不多在早年的生活中我就懂得了責任的意義。”對於那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他是一個不幸的人。

14歲,傑克·倫敦小學畢業,進了一家罐頭廠當童工。後來又到麻紗廠看機器,到發電廠燒鍋爐。在工廠裏,他飽嚐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童工生活的苦難:每天在非人的條件下工作十八九個小時,直到深夜11點才能拖著疲勞不堪的身子回家。後來,他在回憶這段生活時,憤慨地說:“我不知道在奧克蘭一匹馬該工作多少鍾點?”他說自己成了“勞動畜牲”。這發生的一切,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都是不幸的。但是,他也隻有接受命運給他的不幸。

1893年,傑克·倫敦17歲時,受雇到一條小帆船上當水手,動身到日本海和白令海去捕海狗。海上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可是,這次航海卻增加了他的見聞,也磨煉了他的意誌,成了他後來寫作一係列海上故事的生活基礎。不久,他因為“無業遊**”被捕入獄當苦工。又一次的不幸發生在他身上。

傑克·倫敦出獄以後,刻苦自學。但由於家裏一直太貧窮,他直到18歲才上中學。緊接著,又因為生活維持不下去中途退學。1896年,他20歲時,靠自修考上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可是,隻讀了一個學期,便因繳納不起學費退學。失學後,他一麵在洗衣店做工,一邊開始業餘寫作,希望用稿費來彌補家用。可是,當時稿費不僅低,而且時常拖欠。有時候,他為了馬上得到稿費,甚至要跑到雜誌社與出版商幹上一架。

後來,傑克·倫敦又隨眾人到遙遠的阿拉斯加去當淘金工人。他曆經千辛萬苦,由於缺乏營養,勞累過度患了維生素C缺乏症,幾乎使他下肢癱瘓。但是,北方壯麗的自然景色,淘金工人的苦難生活,印第安人的悲慘遭遇,卻給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渴望生存》便是收獲之一。

苦難的刺激與磨煉,使傑克·倫敦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氣質的作家。成為職業作家後,他16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9個小時,一共寫了50本書,其中僅長篇小說就有19部。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堅持現實主義的原則,充分表現人的生命的偉大,人同困難的鬥爭,人處於各種逆境中的反抗,給20世紀初的文壇帶來一股生氣勃勃的力量。

厄運使人變得更加堅強、更富有智慧。把自己的失敗歸罪於命運和運氣的不佳,是弱者的表現,在激烈的競爭中,最有價值、最寶貴的東西常常隱藏在厄運中,等待你去發現和獲得。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順,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測的。麵對厄運,優秀者會勇敢接受,絕不輕言放棄,因為他們能夠看見隱藏在厄運背後的機遇。正如傑克·倫敦一樣,具備了比他人更能勇於接受挑戰的素質,自然比一個遇到厄運就喪失信心的人更有優勢,更易獲得成功。

厄運是生活中的陰雨,冰冷、無情、令人難受,但它滋潤著百合、玫瑰、椰棗和石榴。誰知道你經曆了火烤冰凍的磨難之後會取得什麽樣的成就?厄運與幸運是並存的,隻要堅信: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失敗才會有一線轉機。世間萬事皆有因,隻有不斷地去努力、克服,把握每一次機會就能使我們的命運由壞變好,由厄運變幸運。

人生路上,我們要相信厄運之後就會見幸運。勇於挑戰厄運,再加上努力的行動,厄運就會對你無可奈何,而幸運就會經常光顧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