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腳踏實地

很多人在失敗時,喜歡問自己:“這是怎麽回事?是我的命不好,還是我比別人愚笨?”其實都不是。一個人確實要目標遠大,但不能隻有目標而不去實行,隻想著收獲而不去耕耘。那些空有大誌,卻不肯為之付出的人,隻能是空想家,人生是需要一點一滴、一步一步來的,不是說一說這麽簡單的。

史書上記載,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地撞死在那棵大樹上。這個農夫飛快地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隻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麽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這就是婦孺皆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農夫的行為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嘲笑,相信許多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深入我們的生活中,你又何嚐不是那個農夫呢?偶爾的一次成功隻是暫時的幸運而已,更重要的是你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付出實際行動。

記得有一篇哲理散文這樣寫道:沙灘上有無數的貝殼,也有無數撿貝殼的人。有人滿載而歸,也有人兩手空空。滿載而歸的人,他追求的目標是實實在在的,他為貝殼而來,看見美麗的、可愛的、中意的,就會撿起來納為己有。而有些人尋覓許久卻一無所得,是因為他們想找一個“心目中最美、最稀罕的貝殼”。對於一路上的一兩個非常美麗或者非常稀罕的貝殼,他們也曾想要拾起來,但卻為了那個永無止境的“更美”而仍在不斷地追求著。很明顯,前者注重的是實際,後者注重的是人世間所沒有的“完美”。

從這篇文章裏我們不難悟出,一個人要成功首先要有一個目標,但前提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目標的選擇關係著事業的成敗。

是啊,“鏡中花月”是虛幻的,無論你怎麽付出,終究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曾經有一個立誌“屠龍”的人,學了一身的屠龍本事,可一直沒找到要屠的“龍”,你說這本事有何用處?故此宋代黃庭堅的《林為之送筆戲贈》詩中寫有:“早年學屠龍,適用固疏闊。”這個“疏闊”,說的就是不切實際。

曆史上對於永動機的製造,也曾有不少的人耗盡畢生精力研究。達·芬奇也曾是狂熱的追隨者之一,然而實驗後他斷然地說:“追求什麽永動機,簡直是件蠢事!”永動機根本不可能存在,豈有不失敗的道理?

人生是短暫的,要從長處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否則急於求成、貪大求全,最終隻能以慘淡收場。人生的目標、理想要切合實際,愛情、事業要切合實際,做任何事情時同樣要切合實際,不能好大喜功、貪大求全。下麵這個獵豹的故事對我們很有啟發。

某天,兩隻獵豹一起出去捕食,沒多久就看見了一頭羚羊,於是兩隻獵豹都追了上去,可是羚羊跑得很快,追了很久也沒有追上。就在這時,前麵突然出現了一頭野牛,其中一隻獵豹決定放棄羚羊,轉而去追野牛,它說:“要是能夠追上野牛,並咬死它的話,那可是夠我們吃上一陣的了。”

另一隻獵豹搖搖頭勸它說:“咱們追羚羊這麽久了,羚羊也肯定跑累了。隻要咱們再堅持一會兒,肯定能追上的。”

想追野牛的獵豹聽不進,執意要去追。最後,追倒是追上了,可野牛發怒了,它根本鬥不過野牛,隻好垂頭喪氣地餓著肚子回來了。而那隻追羚羊的獵豹很快就把羚羊追上,美美地吃了一頓。

表麵看來羚羊是不如野牛,但兩者與獵豹相比,無疑羚羊才是獵豹的能力所能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要量力而行。人應該將自己的目標引向那些符合自身能力的事情,對於不可能辦到的事,就要放棄,如果再堅持,那就隻能算是一種頑固不化了。

怎樣甩掉不切實際的想法呢?我們首先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不會走路何以能跑?好高騖遠隻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慘;其次,不要盲目樂觀;第三就是不能光說不練,說了不等於已經實現了,對於計劃重在如何落實,怎樣去做。

萬丈高樓平地起,務實地基為第一,參天大樹博風雨,紮實根基為第一,穀子低頭笑茅草,豐盈子實為第一,有誌之士建功業,充實自己為第一。人的一生不管做什麽事,都得實實在在,切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