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

“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是一條經過歲月的敲打磨礪而閃耀著智慧之光的格言。多少風雲人物、英雄豪傑因為能屈能伸而功成業就、青史留名。

項羽性格高傲、剛愎武斷,但是他出身高貴,英勇善戰。劉邦出身卑微,手無縛雞之力,卻善於用人。項羽和劉邦在抗秦的戰爭中,結為聯盟,互相援助,彼此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項羽和劉邦約定,如果誰先攻入秦的都城鹹陽,誰就可以稱王。

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打敗秦朝主力大軍,而這時,劉邦已經率軍攻破了秦都城鹹陽。劉邦聽從謀士勸諫,將軍隊安置在鹹陽附近的霸上,沒有進入鹹陽。他封閉秦王宮殿、錢庫等重地,並且安撫鹹陽百姓。老百姓看見劉邦待人寬容、軍紀嚴肅,非常高興,都希望劉邦當秦王。

項羽知道劉邦先進了鹹陽,非常憤怒,率領四十萬大軍進駐鹹陽附近的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準備搶奪鹹陽。項羽的軍師範增勸項羽一舉消滅劉邦,他說:“劉邦以前是個貪財好色的人,現在他進了鹹陽後,分文不取,美女也不要,可見是有大圖謀,我們應該乘他沒有發展起來就殺了他。”

消息傳到了劉邦那裏,謀士張良認為,目前劉邦的軍隊隻有十萬人,勢力太弱,不能和項羽正麵較量。張良就請好朋友、項羽的叔父項伯去說情。然後,劉邦帶著張良和大將樊噲親自到鴻門,告訴項羽,自己隻是看守鹹陽,等項羽來稱王。項羽相信了劉邦,設宴招待他。範增坐在項羽旁邊,幾次暗示項羽動手殺劉邦,可是項羽卻假裝沒看見。範增就讓大將項莊到酒桌前舞劍助興,想借機會刺殺劉邦。項羽的叔父項伯趕緊也拔劍陪舞,用身體擋著劉邦,暗中保護他,項莊一直沒有得手。張良一看情況緊急,趕緊出去召喚劉邦的大將樊噲,樊噲立刻手持盾牌和利劍,直接闖入軍帳,斥責項羽說:“劉邦攻下鹹陽,沒有占地稱王,卻回到霸上,等著大王你來。這樣有功的人,不僅沒有得到封賞,你還聽信小人的話,想殺自己兄弟!”項羽聽了,心中慚愧。劉邦乘機假裝上廁所,帶著隨從跑回霸上自己的軍營中。謀士範增看見項羽優柔寡斷,放跑了劉邦,非常生氣,說:“項羽真是不能成大事!看著吧,將來奪取天下的一定是劉邦。”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當時項羽依仗自己勢力強大,輕信劉邦,使劉邦得以逃脫。後來,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相當於皇帝,他封劉邦到偏僻地區當“漢王”,隻相當於諸侯。不久,劉邦乘項羽出兵攻打其他諸侯時,攻占了鹹陽。於是,項羽、劉邦就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楚軍在兵力上占很大優勢,多次擊敗漢軍,但是項羽性情殘暴,統率的部隊殺人放火,失去民心,楚軍逐漸由強變弱。而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善於用人,勢力逐漸強大,終於反敗為勝。

劉邦努力踐行能屈能伸的法則,忍辱負重,終於奠定了西漢帝王之基。

屈是難得的低調,水因為一屈一伸而流向大海,蛇因為一屈一伸而得以前進。欲安身必先立命,命立而後安身。前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學”,原本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萬物的經驗總結。一屈、一伸既是人與萬物的本能,也是處世求存的智能。本能是先天的潛力,智能是後天的功夫。

屈伸是以退為進的謀略、以柔克剛的內功,是相機而動的慢進、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氣概。逞雄才得時機為佳,爭鋒芒先下手為強。

善於屈伸者,有剛毅勇猛的沉著,有沉靜蘊慧的平和。善“屈”善“伸”者能承受大喜悅與大悲哀,而真正善“屈”善“伸”者,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累;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且一旦時機再現定會伺機而動東山再起。真正的善“屈”善“伸”者,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智者善屈尊,愚者強伸頭。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愚笨。必要時要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不分場合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遺。有這樣一種人,他們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總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們的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太愛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時時幻想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適得其反,失掉了在別人心目中的威信。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知不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為人處世時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那就是在無形中對對方的自尊和自信進行挑戰與輕視,對方的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知不覺地產生了。

泰戈爾說:“微小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虛。”故而,空心的禾穗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穀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的母親。目空一切和妄自尊大的結果隻能使自己的形象扭曲,在傷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屈與伸,是苦樂同在、福禍相依、成敗相生。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不屈不伸、小屈小伸、大屈大伸。

知行知止惟賢哲,能屈能伸是丈夫。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所當止;屈於其所當屈,伸於其所當伸。對自己不放縱、不任意,對別人不挑剔、不苛求,對外物不貪戀、不沉淪。該享受則享受,當勞累便勞累,依理而行,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