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質

誰不想功成名就?誰不想轟轟烈烈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可是這世界上能幹事的人不少,成大業的卻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麵麵,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心理素質。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無時無刻不得益於他的忍耐精神。竹下登在談到他的經驗時說,“忍耐和沉默”是他在協助老師佐藤榮作做首相時所學到的政治風度。

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也就是說想成大業、幹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時一事的幹擾。說白了,就是“放長線釣大魚”。縱觀曆史,凡成就大事者莫不負重前行,忍字當頭。今人要想做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必須學會忍耐。要忍得住一時的寂寞,耐得住一時之不公。具備了極大的忍耐力,方能戰勝自我,勇往直前,達到成功的彼岸。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年輕時“從人寄食”,也就是說他沒有固定的工作與收入,以至於吃飯都隻能到人家家裏去混飯吃、蹭飯吃;所以“人多厭之者”,即當地的人都很討厭他。想想也是,韓信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大男人,整天挎把劍,啥也幹不了,到處混飯吃,難免會招來輕蔑與侮辱。

在韓信經常去混飯的人家中,最常去的是南昌亭長家(亭長的職位介於當今的鄉長與村長之間)。韓信因為經常去南昌亭長家裏混飯吃,亭長的老婆心裏開始不樂意了。然而要怎麽樣才能將韓信這個無業遊民拒之門外呢?女人自然有女人的辦法,這個亭長老婆半夜爬起來做飯,天亮之前全家人就把飯一掃而光。韓信早上起床,空著肚子來亭長家吃飯,一看飯已經吃完了,當然明白了人家的意思。韓信一賭氣,就和南昌亭長絕交了。

在當地,大家就都瞧不起韓信。有一天,淮陰市麵上一個地痞看韓信不順眼,就挑釁韓信:韓信你過來,你這個家夥,個子是長得蠻高的,平時還帶把劍走來走去的,我看啊,你是個膽小鬼!地痞這麽一說,呼啦啦就圍上來一大群人看熱鬧。地痞一見人氣正足,就想趁這個機會出風頭,於是進一步挑釁:“韓信你不是有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劍來刺我啊!你敢給我一劍嗎?不敢吧?那你就從我**爬過去。”

這一下子將韓信逼入了一個麵臨兩難選擇的境地:殺或爬?無論哪一個選擇,韓信都會很受傷。韓信是怎麽選擇的呢?司馬遷用三個字來描寫“孰視之”,也就是盯著對方看。看了一陣子,韓信把頭一低,就從這個地痞的**爬過去了。惹得圍觀的眾人哄堂大笑。

正是這個人皆可辱的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成就了一番偉業,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司馬遷在寫到韓信遭受**之辱時,一定是思緒難平。因為司馬遷也同樣受過“**之辱”,而且,他受到的侮辱比韓信的還要沉重。他遭到宮刑——這更是一個男人難以承受的奇恥大辱,但司馬遷還是忍下來了。他堅強地活著,因為他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劉邦也同樣能忍。蘇軾在《留侯論》中雲:“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公元前203年,韓信降服了齊國,擁兵數十萬,而此時劉邦正被項羽軍緊緊圍困在滎陽。這時早已重兵在手的韓信派使前來,要求漢王劉邦封他為“假王”,以鎮撫齊國。劉邦大怒說:“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麽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立他為王,安撫善待他,讓他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漢王劉邦醒悟,又故意裝糊塗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該做個真王,何必做個假王呢?”於是就派遣張良前去宣布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項羽軍。劉邦忍住怒氣,立韓信為齊王,征調韓信的部隊,很快就扭轉了漢軍的不利地位,同時也安撫住了擁兵數十萬的韓信。假如他不忍,把韓信大罵一通,不封韓信為齊王,這樣不但可能失去韓信,而且可能給自己帶來禍殃。

在一個強手如林的世界裏,忍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是一種低調做人的策略,是戰勝人生危難和險惡的有力武器。而忍是識大體、顧大局的表現。綜觀曆史,能成非常之事的人都懂得忍的意義。因此,清人金蘭生在《格言聯璧·存養》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攻。”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以兵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