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爭高下得不償失

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來到佛羅倫薩後,要用一塊別人認為已經無法使用的石頭進行雕刻。

工作進行了幾天後,索德裏尼進入了工作室。索德裏尼自以為是行家,在仔細地“品鑒”了這項作品後,站在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說:“米開朗基羅,你的這個作品很了不起,但它還是有一點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

米開朗基羅知道索德裏尼的觀視角度不正確。但是,他沒有爭辯,隻是讓索德裏尼隨他爬上支架,在雕像鼻子的部位開始輕輕敲打,讓手上的石屑一點一點掉下去。表麵上看起來他是在修飾,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改動鼻子的任何地方。經過幾分鍾後,他說:“現在怎麽樣?”

索德裏尼回答:“現在才是最完美了。”

索德裏尼是米開朗基羅的讚助人。米開朗基羅冒犯他沒有任何意義,但如果改變鼻子的形狀,很可能就毀了這件藝術品。對此,他的解決辦法是讓索德裏尼調整自己的視野,讓他靠鼻子更近一點,而不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米開朗基羅找到一種方法,原封不動地保住了雕像的完美,同時,又讓索德裏尼相信是自己使雕像更趨完美的。

與人交談時,有的人會把彼此的溝通看成是一種競賽。如果觀點不一樣,在他看來,一定要分出個高下。如果一個人常在他人的話裏尋找漏洞,常為某些細節爭論不休,或常糾正他人的錯誤,借此向人炫耀自己的知識淵博、伶牙俐齒,那麽他一定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那是不好的印象。

為了與他人有更好的溝通,這種競賽式的談話方式必須被舍棄。當你采用一種隨性、不具侵略性的談話方式時,別人就比較容易聽進去,而不會產生排斥感。

隻有溝通,對方才能知情,雙方才能信息對稱,進而達到認識一致,目標同一,同心同德。在溝通中獲得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溝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和別人的立意或觀點有衝突時,若是立刻反問,就等於完全不接納對方;若與對方進一步討論,實質上還是在挑戰對方的建議,但對方的感受卻會好很多。

如果溝通時不得不對對方的立場提出質疑時,在提出問題之前一定要至少稍微解釋一下,你為什麽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樣可使你的問題的尖銳性降到最低。

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因為我們的家庭環境以及成長過程不盡相同。不要勉強別人來認同自己的習慣,同時,也要有體諒和寬容別人的習慣。

盡量不與人爭辯,巧妙地把事情做得妥帖,這才是高手。雙方爭得麵紅耳赤時,即使你勝利了,又有何益?

避免與人爭高下,巧妙地把事情處理好,你才會贏得更好的人緣,這是與人溝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