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能說得過於絕對

在北京的一家著名飯店,一位外賓吃完一份茶點後,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

這一切被一位服務小姐看在眼裏。她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個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店景泰藍食筷愛不釋手。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本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大酒店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

外賓當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當即表示了謝意後,解釋道自己多喝了幾杯酒,頭有點暈,誤將食筷放入內衣口袋裏,並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用,我就‘以舊換新’吧!”說著,外賓取出內衣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子,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在談話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給自己留餘地,使自己可進可退,這好比在戰場上一樣,進可攻,退可守。這樣,出擊對方,又可及時地退回,自己依然處於主動的地位。雖然不能保證自己就一定會戰無不勝,但是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會一敗塗地。

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人事也有自己存在的情理。說話時,如果違背了常情常理,就會給別人留下口舌。因此,在談話時,要記住話不要說過了頭,違背了常情常理。

也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深入人心的緣故,人們考慮問題都喜歡相對思考,對於絕對的東西,在心理上有一種排斥感。比如,你斬釘截鐵地說:“事實完全就是這個樣。”此時,別人心裏會想:“難道一點也不差?”也許你表達的是事實,可是他心裏老是琢磨“難道一點也不差”的時候,他對你話語的領悟就會有點舍本逐末了。你倒不如這樣說:“事實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是連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徹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個人看法,就更不要用那些表示絕對的字眼,那樣會因為你的絕對化而引起他人的懷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

有一次,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麵,閑聊談起了大家都關注的問題“道德與法製的關係”。其中一個說:“這個問題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而另一個接著說:“在這個社會,必須講法製,用不著講道德。”從後者的談話來看,他的意思是說,在現在的社會,人心不古,隻講道德,對有些人是沒有用的,因此必須用法製來解決問題。但是,他的話過於絕對,引起對方的不滿。對方立即反駁他:“社會不講道理是不行的。”他隻好把自己的話又解釋了一遍。

在談話時,即便是我們絕對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話說得過於絕對,絕對的東西容易讓他人挑刺。而現實是,如果對方有意挑刺,還真能挑出刺來。與其給別人一個挑刺的機會,不如把話說得委婉一點。同時,如果我們不把話說得絕對,我們還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與對方周旋。

當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與他人談話時,話就要說得圓潤一些。話說得太直,會激惱對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說得圓潤一點,能給我們留下一定的回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