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觀環境決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中小企業創業的宏觀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科學技術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環境。

(一)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指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和經濟發展趨勢,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的經濟政策。宏觀經濟環境是一個多元動態的係統,主要由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製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四個要素構成。這四個要素相互結合整體地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1.社會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又稱國民經濟結構,通常是指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技術結構以及所有製結構等等。其中產業結構最為關鍵。中小企業在製定戰略時,要把握產業升級換代的方向和機會。一是進入大型企業放棄的產業和行業;二是進入大企業產業提升後需要提供配套服務與加工的環節;三是利用新技術、新需求開發新產品,從而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

中小企業要利用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提供的生存空間。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的專業化分工由部門專業化發展到產品專業化和零部件生產及工藝的專業化。分工和專業化意味著生產者並非無所不能,必然為其他生產者提供生存空間。另一方麵,因為生產者並非無所不能,即使是大企業,它的發展也離不開其他企業為其提供產品或服務。中小企業要加入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行列。

中小企業還要利用大型企業不會,也不能進入的產品部門,如勞動密集型產品、傳統手工藝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發展壯大力量。

另外,中小企業也要利用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新產品,占領新市場。中小企業擁有技術創新優勢,且技術創新效率高。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德國2/3的專利技術歸屬於中小企業。美國的技術創新,50%以上是由小企業實現的。20世紀的飛機、光纖監測設備、以及起搏器、光學掃描器、個人計算機等都是小企業發明的。同大企業的多層次等級結構相伴的低效率相比,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機製較為有效,創新要求較為迫切,創新成本較為低下。所以,盡管小企業的研究開發資金大大少於大企業,但它們所起的創新作用卻遠遠超過了其自身的規模和財力方麵的限製。小企業單位研究開發投入產生的專利發明比大企業多幾倍。而在技術革新方麵,小企業的表現更為突出。

2.經濟發展水平

中小企業通過對經濟發展水平的分析,可以把握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合理確定其發展戰略。

中小企業的規模小,反應靈敏,經營靈活,隨時可根據外部市場情況的變化迅速做出決策,能夠出奇製勝,避免延誤商機。此外,中小企業往往都是立足於地方經濟,更加貼近當地消費者,熟悉消費者的各種需求,而且相應的營銷手段也較靈活。中小企業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方麵,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包括一些特種產品,如特種食品、特種紡織品等。這在美國的鋼鐵業也得到了證明,在大鋼廠紛紛瓦解、難以為繼的時候,小規模的“微型鋼廠”卻因滿足了顧客的特定需要而“紅紅火火”。因此,各地的中小企業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習俗,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同一產品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後地區的境遇會大不相同,在農村和城市也會有區別,因此,中小企業在選擇產品和產業時,要考慮不同地區的收入水平差異以及消費習慣的影響。

3.經濟體製

經濟體製是指國家組織經濟的形式。它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形式、內容、途徑等提出了係統的基本規則與條件。中小企業創業者應準確地把握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基本方向,及時建立起適應新體製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與競爭相聯係,而大企業總是趨向壟斷。國外實行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別管理,符合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律,有效地保護了公平競爭的環境。而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我國這個處於特殊過渡階段的社會,其意義不僅僅限於經濟方麵的貢獻,更重要的通過它充分發展而帶來的市場文化觀念的積累和法治環境、民主政治的增強。因此,我國從體製上能夠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應利用這一體製背景發展多種類型和性質的經濟,保持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4.國家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達到國家製定的經濟發展目標而製定的相應戰略與策略,包括全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分配政策、價格政策、貿易政策、勞動工資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等。

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定要接受國家經濟政策的指導。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往往規定哪些產業受到支持和鼓勵、哪些產業受約束和限製、哪些產業是禁止發展,哪些產業沒有進入壁壘以及產業的地區引導。中小企業要在產業政策的指引下進行選擇。中小企業要弄清國家對原材料采購和產成品銷售的規定,利用好國家對一般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資金融通支持。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要弄清國家對高技術產品和行業的規定,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發展民族高科技企業。

(二)政治法律環境

政治環境是指製約和影響企業經營的各種政治要素及其運行所形成的環境,它包括國家的政治製度、政黨製度、政治性團體、方針政策、社會的政治氣氛等等。法律環境是指與中小企業相關的社會法律係統,包括國家的法律規範、國家司法與執法機關、企業的法律意識等。

政治與法律環境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例如,美國“9·11”事件不僅使本國不景氣的經濟雪上加霜,而且還波及全球經濟,使不少國家遭殃。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政策明確連續、社會的政治氣氛寬鬆、政治清明、法律昌明,就有利於中小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都通過立法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美國曆屆政府都對中小企業十分重視,早在1890年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此後於1953年正式製定了《中小企業法》,1958年又對其進行了修訂,這項法律奠定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調了扶持中小企業的必要性,形成了政府一直延續至今的對發展中小企業的基本政策措施。

加拿大聯邦政府在1957年也頒布了《反限製競爭法》,提供了中小企業之間進行若幹合作的便利,旨在提高中小企業的效率,而不致傷害中小企業參與的任何形式的合作,從而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1974年以來,各州相繼製定了《中小企業促進法》。1976年聯邦政府製定了《關於提高中小企業的行動計劃》,從稅收、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麵來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由於中小企業缺乏人才,管理水平相對較低,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此,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並采取了相關對策,各種指導、培訓、谘詢項目相應而生。美國管理機構提供的幫助形式有谘詢和管理訓練兩種。小企業管理局組織從大專院校和退休人員中招聘的經營管理專家,對小企業的融資、投資、管理技巧、市場營銷、企業決策、技術進步、進出口貿易、人才培訓等進行谘詢訓練。政府還以法律的形式,降低某些部門的進入條件,以幫助小企業在這種部門發展,並減輕小企業負擔等。

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發展中小企業的戰略意義,切實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類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並陸續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對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科學技術環境

企業的科技環境是指企業所在社會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社會科學技術的總概括,主要有四個因素:社會科技水平、社會科技力量、國家科技體製、國家科技政策與科技立法。

(1)社會科技水平是構成企業科技環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領域、科技研究成果的門類分布和先進程度、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三個方麵。

(2)社會科技力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實力。

(3)國家科技體製是一個國家科技係統的結構、運行方式及其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係狀態的總稱,主要包括科技事業與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科技機構的設置原則和運行方式、科技管理製度、科技成果推廣渠道等。

(4)國家的科技政策與科技立法是國家憑借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對科技事業履行管理指導職能的途徑。

上述因素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發生多方麵影響。

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進步速度加快,西方發達國家已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早期,知識的不斷創新、科技的不斷突破及其快速高效的商業化運用,使得發達國家的整個經濟呈現出知識型、網絡化趨勢。在我國,“科技興國”方針的逐步實施,必將從整體上深刻改變企業的科技環境,加速社會的技術創新,推動社會技術轉移和現存產業的變遷。

中小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科技環境變化給自己帶來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自己的技術進步與技術升級。

(1)中小企業在明確其技術戰略的定位之後,決定其技術等級先進性和適用性,采用領先戰略(高新技術企業)、跟隨戰略還是模仿戰略,利用科技人才能夠自由流動,科研成果能夠通過技術市場以直接購買、合作開發等多種方式實現產業化的環境,充分挖掘企業的潛力。

(2)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獲得技術信息,了解技術的先進程度與等級,掌握技術發展的方向,采取多種方式經濟合理地利用專利技術,平等地參與技術市場的競爭,尋找適合企業的技術類型。

(3)中小企業要明確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資金以及加速折舊等支持措施,用足用活國家給予的政策,尤其是國家對中小企業給予的科技貸款。

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給中小企業提供有利的發展機會,但也會給中小企業帶來激烈的競爭。創業者應清醒地認清這一點。

(四)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一定時期社會文明發展的一般狀況。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社會的文化環境始終影響著企業。因此,製定企業經營戰略,決不能忽視文化環境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1.企業的社會環境

企業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階層的形成與變動、人口結構與人口流動、社會權力結構、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等因素。它們的現狀以及變化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比如,交通發達導致人口分布與流動的變化,就會改變相關企業的商業活動條件;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為快餐業的發展提供了商機;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改變,為教育與科技產業及其他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對企業人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業的文化環境

企業的文化環境是指由哲學、宗教、語言、文學與藝術等要素構成的環境係統,它們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多為間接方式,但卻不容忽視。比如,一個企業要進入我國某個邊境市場,就必須遵守當地的宗教習慣及規矩,必須理解和遵守當地的風俗與禁忌。

對於有創業風險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更大。不少人認為發展我國民族高新技術產業欠缺的隻是創業資金這一東風。事實上,風險投資並不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靈丹妙藥,它的正常運轉需要很多條件組成的一個“生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高科技開發和風險投資的結合隻是市場行為,是高技術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文化氛圍對其影響甚大。正如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所指出的,不要把矽穀看作是高技術產業,應該認為它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而所做的生意碰巧技術含量高;不要把矽穀看作是一種經濟機製,而應看作是一個“生態環境”,它為高技術及風險投資的發展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和氣候。矽穀的貢獻在於製度和文化方麵,源於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倡導的“建設性破壞”思想;優美之處在於它那種能夠產生相互激勵的文化結構,這包括對失敗的寬容;對所謂“背叛”的寬容,即企業人員的流動和企業內部的不斷分離;喜愛尋求風險;團隊變化的熱情;論功行賞;對技術的迷戀勝過金錢;合作精神;公司的多樣化以及每個人都可以成功的信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