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眾人商議

來到皇宮門前,不少人的轎子已經停了,但轎子上的那些人卻就是不出來。

好一會,才像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一樣,撩開轎簾,從裏麵鑽出來。

那架勢,仿佛是上刑場一樣。

有些與徐州案沒有牽連的人,趁機打趣:“呦,趙大人,看你這架勢,昨晚又是十三房的小妾服侍您就寢的吧。”

“嘖嘖嘖,不是我說你趙大人,你這年紀也不小了,身子骨多少還是要注意一下的。”

“哈哈哈……”

嘲笑之聲從四方傳來,但那位被打趣的趙大人,卻絲毫沒有鬥嘴的心思。

隻是正了正頂戴,撫平了官袍上的褶皺,邁著四方步往皇宮中走去。

“今天的趙大人不一樣啊,這帽子帶的真正,哈哈哈。”

“說不準今兒啊,是趙大人最後一天戴這官帽,……”

沒等那人嘲諷完,就有旁邊的人接茬陰陽怪氣:“你這是說什麽呢,沒準趙大人今天連腦袋都保不住,還在乎什麽官帽啊。”

又是一陣哄笑,這些平日裏廉潔奉公的人,對貪官也如同朱元璋一樣恨之入骨。

他們辛辛苦苦的為百姓謀福利,結果一轉眼就被那些貪官揣進他們自己腰包,換誰都生氣,今天總算找到出氣筒,當然要努力放縱一回。

趙大人不理會那些人的嘲諷,一邊歎氣一邊往裏走,走著走著旁邊多了個人,抬頭一看是戶部的劉大人。

“是劉大人啊,唉……”

兩人同時歎氣,一切盡在不言中。

“怎麽沒見戶部馮主事?往日這會兒他都該到了。”

劉大人擺了擺手,壓低聲音道:“聽說昨晚馮主事,去了長新坊的院子。”

趙大人瞬間秒懂,長新坊的那個院子,是正三品參議的居所之一,那人在朝堂上左右逢源,和幾個派別都十分熱絡,也是消息最為靈通的人。

還有傳說,那人不停的打探朱元璋是否有收回成命的可能,但最後也沒有任何結果。

趙大人自然也知道這些消息,聽到劉大人的話麵露驚訝,聲音壓的更低。

“那馮主事這是……”

說到這裏,趙大人食指和中指指尖向下交替擺動,做了個走路的姿勢。

“跑路了?!”

劉大人沒再多說,隻是緩緩點了點頭。

兩人再次齊聲歎氣。

“兩位大人,如今可不是歎氣的時候,該想想如何自救才是正辦。”

一個身影來到兩人身側,聽到歎氣聲立刻插嘴提醒。

如劉趙這兩位大人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更多被牽連到的人,是在想辦法自救。

他們這一路上都在不停的討論如何自救,如何應對朱元璋的怒火。

看著那些人劉趙兩位大人對視一眼,互相緩緩點了下頭,而後加入到了跟上來那些人的討論中。

有人唉聲歎氣,自然有人歡欣鼓舞。

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活動活動的人,在這短短的上朝路上,不停的拉攏關係,希望能挪挪位置,接替那些被朱元璋砍了頭的貪官。

如今徐州案已經人盡皆知,絕大多數人在得知今年徐州稅糧上繳的數目後,都覺得徐州的那些官員,就算有人涉案不深,也絕對保不住官位。

如果發動關係,搞些手段,甚至還可以把一些不相幹的人拉下馬。

如此就能空出更多的位置。

存了這樣心思的人不在少數,於是這條上朝路上,百官的表現真是異常精彩。

眾人議論紛紛時候,胡惟庸也到了,聽到眾人的討論於是出聲詢問。

“諸位可是在討論徐州案?”

眾人連忙應是,還有人想要出言嘲諷幾句那些貪官,但胡惟庸聽到他們的話,卻臉色一變,和睦的笑容不再。

“大家都是同僚,怎麽如此譏諷,如今隻是抓捕還未審訊出結果,大家怎可落井下石。”

說完又歎了口氣:“本官也知道,這其中肯定是有些大明的蛀蟲,他們罔顧聖恩、不念百姓辛苦,著實可恨。”

“如今陛下如此辛勞,還要為這些事情操勞,諸位還是多想想如何為君分憂,少想些一己私利吧。”

眾人聽到胡惟庸的話,無不交口稱讚,紛紛出言附和。

“胡大人說的沒錯,我等食君之祿自要擔君之憂,諸位切勿再鑽營,隻一心為朝廷辦好事,陛下自然不會讓我等寒心。”

“沒錯沒錯,諸位大人還是快快去上朝吧,別誤了時辰。”

“諸位請。”

一群人聽了胡惟庸的話,表麵沒再討論,但心裏卻無一不知這些隻是場麵話。

就連胡惟庸也是在心裏冷笑,如今的朝堂上,有幾個人是一心為公,他自己的那番話也隻是為了好聽好看罷了。

尤其是那些徐州案涉案的官員,不但貪婪而且愚蠢。

還有那個知府楊幼文,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之前招攬其加入自己的麾下,居然不領情,當時還裝作一副清官做派,金錢美女一概不收。

看來當年是他胡惟庸出的價碼不夠,沒入了人家的眼。一年五十萬石,嗬嗬。

還真是小看這些人的貪婪,僅僅今年爆出來的數字,就讓他胡惟庸震驚,更別提這事已經操作多年。

胡惟庸想著徐州的那些官職,心裏也在琢磨剛剛那些官員討論的話題。當年拉攏楊幼文被他拒絕,胡惟庸就有心把人換掉,結果一直沒找到這家夥的問題。

如今既然皇帝把這件事擺出來說,就說明那邊有人頭就要落地,可要趁機把知府的位置撈到手,換成自己人才行。

早朝上,眾人齊列金鑾殿,朱元璋依舊怒氣滿滿,沒有任何開場白,直接吩咐手下將知府楊幼文帶上來。

他要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問問這個楊幼文,可是大明對不起他。

等待楊幼文被帶上大殿的時候,朱元璋想起還有個人等著他處理,那就是朱迪。

猶豫了一下,朱元璋並沒有打算將其帶到大殿上來審問,而是準備等塵埃落定後,再討論他的那套貪官論,這次一定要駁斥的朱迪心服口服,顏麵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