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這就是你找來的證人?

忽然傳來的吼聲,讓幾名正說到興頭上的百姓全都嚇了一跳,甚至連呼吸都停滯了一瞬。

而後他們才意識到,他們如今不是在村頭閑聊,而是在大明最高殿堂控訴一州長官的罪證。上首坐著的也是,一言可決人生死的大明最高統治者。

頓時脖子一縮,不敢再繼續說什麽。

可是隨即幾個人意識到一個問題,喊話的好像不是皇帝啊!

其中一名百姓壯著膽子,悄悄偷眼觀察了一下。發現一個身穿紫袍麵色鐵青的人正對著他們這邊呼呼喘著粗氣。

這人是誰?

幾人是被胡惟庸手下帶來的朝堂,從未見過胡惟庸這個人,自然也不知道他們能來到廟堂之上,全賴這個對他們吹胡子瞪眼的人。

因此這百姓頓時心中十分不忿,在心裏不停的詛咒胡惟庸,就連嘴唇都不停的輕輕蠕動著。雖然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但任誰看了都知道這是在咒罵胡惟庸。

對此眾官員更是喜聞樂見,甚至希望那百姓能罵出聲來,讓他們也見識見識,除了朱元璋以外敢於咒罵丞相的人。

胡惟庸被這幾個百姓氣的臉色發紫,太陽穴不停的突突直跳。如今看到被他喝止的百姓還在咒罵他,更如火上澆油。

“當真是無恥刁民,朝堂之上,豈能由著你放肆。”

那名百姓頓時心生怨恨,心說剛才皇帝都讚同他們“控訴”朱迪的罪狀。怎麽這個大官讓他們閉嘴,難道這人比皇帝還大,真是要反了天了。

而且皇帝也沒讓他們閉嘴,沒準皇帝還想聽他們訴說冤屈呢。

他們還有很多話沒說完呢,說完了那些可能皇帝還會給他們多補償幾兩銀子。

那百姓心裏一萬個不高興,但他也知道這朝堂上誰都能拿捏他。因此也隻是低垂著頭,在心裏怨恨胡惟庸多管閑事,沒敢再多言語。

朱元璋雖然神遊天外,但朝堂上的一切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那些百姓的作為和胡惟庸嗬斥後的反應,也都被朱元璋收入眼底。

他此時突然理解了朱迪,知道他為什麽總是叫這些百姓當做刁民。

八兩銀子補償一個土坯房,居然還不知足。也難怪那些鄰裏都看不下去,動手將這些人驅趕了出來。

以這些百姓的所作所為來看,當真稱得上是刁民了。

轉念朱元璋又想到,他們滿朝文武居然為了這幾個刁民,在這裏耽擱這麽久。甚至早上的正事都還沒來得及說完,朱元璋的麵色就冷了下來。

隨後十分不滿的看了眼胡惟庸,要不是他忽然出來橫插一腳,哪裏有這些刁民出場的機會,自然也不會因為他們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耽擱了朝政的討論。

胡惟庸似是感覺到了什麽,不再惡狠狠的盯著那些百姓。轉而看向朱元璋,正欲解釋幾句,就被朱元璋直接阻止。

“胡惟庸,看你做的好事!”

胡惟庸身子一抖,剛才讓他闡述朱迪罪證時,還叫他胡愛卿,一轉頭罪證不足,又叫他胡惟庸。

當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胡惟庸也知道這幾個百姓給他惹了麻煩,心中怨恨手下辦事不力的同時,也在積極思考對策。

可還沒等他找到應對朱元璋的法子,就聽到朱元璋滿是怒意的訓斥撲麵而來。

“這就是你找來的所謂“證人”?咱家怎麽覺得,你這是在罔顧禮儀,是讓這些刁民來羞辱咱家,羞辱滿朝文武。”

朱元璋的話裏,很明顯的表達了他的不滿,也表達了對這幾名“證人”的嫌棄。胡惟庸的這番操作,簡直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但沒能把朱迪怎麽樣,還讓他自己惹了一身的麻煩。

此時朱元璋的話,已經表明了態度,相當於將胡惟庸扔到了所有人的對立麵。就連滿朝文武,也都在皇帝的訓斥下身子一抖,大氣得不敢喘。

朱元璋話裏的意思很明顯,他們這些人應該站在皇帝一邊。結果現在卻站在一旁看熱鬧,簡直心大。

如果朱元璋恨得深究起來,治他們一個失職之罪還是很簡單的。作為朝臣沒能為皇帝分憂,就是他們的失職,簡直百口莫辯。

有了朱元璋的這句訓斥,滿朝的文武百官再沒人敢笑話胡惟庸,他們自己此時也已經被胡惟庸扯進了麻煩中,哪還有心思笑話別人。

因此全都老老實實的站好,眼觀鼻鼻觀心,不敢再有什麽多餘的心思。

胡惟庸被朱元璋訓斥幾句後,更是臉色發白,他沒想到朱元璋會發這麽大的脾氣。

隻以為不過是幾個百姓不知道深淺,說錯了幾句無傷大雅的話而已。他胡惟庸也不過是馭下不嚴、或是失察之罪。現在怎麽已經扯到立場上麵去了,再深究下去,怕是真的要成欺君之罪了。

而且他沒想到,已經身為當朝一品的丞相之後,居然還會受到朱元璋如此嚴厲的嗬斥。

簡直沒有給他這個丞相留一點臉麵,不知道朱元璋是針對他這次行事不周,還是對他以往的積怨才導致今天的暴發。

雖然不知道是哪個原因,胡惟庸都覺得今日的朱元璋態度明顯不對勁。

之前他的日子風光到,朱元璋對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時他雖身居高位,但手中權勢和門下黨羽都沒有如今這般強大。

但如今他掌握了更大的權柄後,皇帝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甚至還當著那個幾個賤民的麵,如此的訓斥他,如此讓他丟臉。

這何異於掃除他的威嚴,滅殺他在官場和民間的聲譽。

想到此處,胡惟庸連忙跪下來。他知道即便他已經成為了萬萬人之上的存在,也不可與皇權抗衡。

麵對朱元璋的訓斥,他自然要先選擇服軟。

無論是朱元璋要尋他彈劾朱迪的錯處,還是找了些不靠譜的百姓,來大殿上丟人現眼的錯,他都可以找借口搪塞過去。

如今唯一要小心的,就是不可讓皇帝抓住把柄,真的治他個欺君、或是大不敬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