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是孩子與人交往的通行證
“禮貌”是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表情、行為、態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規範。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每人每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一個人展示給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禮貌方麵的素養。要想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應該先學會禮貌待人。
一個舉止得體、待人彬彬有禮的孩子,必定深受他人的歡迎,對他來說,人際交往並非難事。反之,一個舉止粗俗、滿嘴髒話的孩子,即使學習成績好,也沒有什麽前途可言,因為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禮貌的習慣很重要。
生活中,孩子不講禮貌的現象有很多,比如見人不打招呼,不會禮貌用語,不懂得致謝,在公共場合吵鬧等;此外,還有一些孩子用粗話罵同學,去別人家做客隨便翻東西……此類行為,讓他人不堪忍受。其實,孩子不懂禮貌與家庭教育或多或少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
首先,家長缺乏引導。在生活中,許多家長能意識到要培養孩子禮貌的行為,讓孩子學會跟別人打招呼、問好、道謝等,但沒有告訴他這樣做的重要性和意義。這樣,孩子缺乏目的性指引,自然不會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第二,家長自身的行為缺乏說服力。如果家長平常不注意用“禮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訴孩子要講禮貌,這對孩子而言,是強人所難。而如果家長自己有禮貌,家長互相之間有禮貌,之後要求孩子也這麽做,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很容易學會了。
第三,家長忽視了“禮貌”的重要性。孩子年齡尚小,分辨“對”、“錯”的能力不夠強。而家長們往往以為孩子說髒話、亂翻別人東西等都是一些小事情,不需要斤斤計較,隻要孩子學習好,這些小問題都可以忽略。於是在生活中,這些家長對孩子一些不禮貌的行為總持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正是家長的這種態度,導致孩子的行為越來越惡劣。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不講禮貌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探究自己是否有責任。對於孩子來說,禮貌的行為習慣是在家長長期的教育與熏陶下形成的。培養孩子禮貌的行為習慣,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1.家長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禮貌的可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在孩子麵前罵人、說粗話,不爭搶,給老人讓座等,這些行為的影響遠比語言更有力。孩子耳聞目睹家長禮貌的言行和舉止,不但受到了熏陶,還會更加服從和尊重家長。
2.在生活中多給孩子講一些禮貌言行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了解一些起碼的禮貌言行是很有必要的。家長應讓孩子從小知道哪一種行為是有禮貌的,而哪一種行為是沒有禮貌的。比如,在公共場合,安靜是禮貌的,吵鬧、奔跑是無理的;買東西的時候,排隊是有禮貌的,反之就是沒有教養、沒有禮貌的……讓孩子學會禮貌用語和舉止,這樣才能慢慢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3.注重孩子個人禮儀的培養 個人禮儀包括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幾個方麵。 從儀容儀表說,主要要求整潔幹淨,臉、脖頸、手等都要洗得千幹淨淨。從儀態舉止上來說,主要從站姿、坐姿以及神態、動作方麵提出要求,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忌諱隨便剔牙、掏耳、摳腳等不良動作習慣。從談吐方麵來講,要求講話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喋喋不休或者東張西望;從衣著方麵上說,要求幹淨、整潔、得體、不要皺皺巴巴。
4.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少一些批評和指責
當孩子有禮貌的行為時,家長盡量用鼓勵和表揚去強化他的行為,讓孩子認識到“嘴巴甜”的好處。如果孩子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舉止,盡量與孩子開誠布公地交談,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會讓人不高興的。讓孩子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以問孩子:“如果別人也這麽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麽說。”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和孩子討論他的情緒感覺,建議他使用其他文雅有禮的語句,比純粹的斥責更有效。
5.讓孩子學會做小主人
樹立孩子的主人翁意識,客人來了,要打招呼問候。還可以讓孩子請客人坐到椅子上,給客人倒茶、送水果等。孩子從他人讚賞的目光中意識到“禮貌”的好處,自然就更喜歡表現了。
6.家長應該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識
無論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都要教孩子講究禮貌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學會講禮貌,是為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7.讓孩子在分析與比較中認識到什麽是禮貌
分析、比較他人的行為,從而得出結論:什麽樣的做法是正確的,什麽樣的行為又是沒有禮貌的。
總之,孩子禮貌的行為習慣,隻有在家長有意識的監督下,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