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習慣
在一次低年級小學生生活能力調查中顯示:一年級小學生,不會洗臉的有49%,不會穿衣服的占37%,而不會整理書包的占90%以上……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性差、不會自理的真實寫照。
導致孩子獨立性差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家長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孩子損壞東西,許多事不讓他們動手去做,這種做法讓孩子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動手的機會。
(2)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孩子進了家門,這不許動那不許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以活動的空間太小。
(3)家長過於嬌慣孩子,認為小孩子把書念好了就可以,家裏的事情大人能做的絕不讓孩子碰一下!這種額外的“關照”,讓孩子失去了許多實踐的機會。
(4)家長們花錢買的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的,不能拆拚,讓孩子動手的材料太少!
因為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沒有獨立思考和做事的習慣,許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因此,為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家長應努力轉變自己的觀念,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如果能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就能夠很好地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對於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具有很大好處的。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習慣:
1.對孩子的事切忌包辦代替
許多情況下,父母的過分照顧、擔心和保護,成了孩子的沉重負擔。因為怕摔著,孩子十多歲了,還不讓學騎自行車。特別是許多母親,孩子一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想象出各種危險可怕的情景,或是在路上讓汽車撞了,或是遊泳給水嗆了,總之,一百個不放心。
一般來說,世上不會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讓孩子學走路的媽媽。然而,現在真有不少因噎廢食的父母。因為怕孩子碰著、撞著,怕車禍,怕走失,於是給孩子設置了許多禁區,不許摸電器,不讓碰爐灶,老大不小了,還不許單獨外出,已經上中學了,還不許單獨坐公交車,不許自己去公園等。
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沒有勇敢麵對困難的精神,也缺乏獨立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麽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麽事情,那麽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於別人。
2.讓孩子自己穿衣服
很多觀察資料顯示,要讓孩子自己在三四歲之前完全學會穿衣服和脫衣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子等自我管理的能力,這種意識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
研究證明,兩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有了獨立意識。這時,他們穿衣服、脫衣服雖然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可能做得不合家長的意。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非但不要覺得不耐煩、怕麻煩,還應該不厭其煩地鼓勵孩子慢慢地實踐。當然,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邊及時教孩子正確的穿脫衣服方法。
如果家長為了省事,不讓孩子動手,孩子一旦形成了依賴的習慣,他就不會自己動手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了。
除了鼓勵孩子自己穿脫衣服之外,父母還應該通過言傳身教的孩子不斷地形成冷了會添衣服,熱了會脫衣服的習慣。同時,還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疊棉被,洗自己的手絹、襪子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一個好孩子。
3.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在活動、遊戲或開飯前後,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和圖書等。
4.讓孩子樹立獨自睡覺的習慣
從小就讓孩子自己睡,即使是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也不要讓孩子睡在父母的**,如果這時候讓孩子睡在父母的**,等孩子病好後,再讓孩子回到自己的**睡覺就非常困難。
當孩子偷偷摸摸地爬到父母的**,或者纏著父母要求和父母同睡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決,讓孩子回到自己的**去。父母不能表現出絲毫的縱容和姑息,要知道有了第一次的妥協,就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5.讓孩子自主
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麽、需要什麽,才不會隨波逐流。許多孩子有很強的“從眾”心態,自己有想法不表達,時間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麽。他們每次都會習慣性地先問別人:“你怎麽想?”而從不會問問自己:“我怎麽看?”
要改掉“從眾”的習慣,就要設法讓孩子潛意識裏的“我感覺,我想要”體現出來,不要被動,避免孩子盲目聽從父母、老師的意見。從小事到大事,孩子如果都能做到聽從自己的意願,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獨立自主起來。
6.給予孩子充分的活動自由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7.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讓孩子充分感受愛
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隻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時,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外界和嚐試活動。因此,在孩子活動時,父母應該陪伴在身邊給予鼓勵。
8.讓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對於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的小孩子來說確實勉為其難,但是這種意識要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種、及早萌芽,這可以讓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家長每次帶孩子外出,可以讓孩子想想要帶什麽東西,通過幾次提醒,孩子便能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等。
(2)孩子學會表達和思考以後,可以讓孩子試著安排一下行程,想想準備做些什麽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好處和不足以及可能性等。
(3)出去之後,孩子如果發現自己要帶的玩具或物品忘記帶了而生氣或發脾氣,家長不要自攬責任,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提前安排好,並且養成負責到底的習慣。
(4)家長要經常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逐漸地形成這種“負責”的習慣。
9.給孩子安排任務
讓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可以避免養成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惰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讓孩子幫忙。比如對孩子說:“幫媽媽拿東西”、“幫媽媽把床單拉平”、“幫媽媽把果皮扔了”、“和媽媽一起打掃衛生”等。在孩子每次幫大人做完事情以後,家長應對他的好表現給予肯定、表揚。讓孩子享受到勞動帶來的喜悅與快感。
總之,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習慣。不隻是生理上的獨立,而且要心理上的獨立。隻有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獨立的孩子,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更好地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