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
規則是指社會團體為實現某種目標,規定出由全體或參與者共同遵守的製度和章程。社會是一個整體,規則意識將影響一個人終生適應社會的程度,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因此,從小對孩子進行規則意識的教育不可缺少。
如果你的孩子懂得遵守規則,必然能夠把握住規則的“準繩”,最終成為規則的受益者。反之,不遵守規則的孩子不但影響別人,還會害了自己。所以,家長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那麽,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規則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呢?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哪些規則呢?
(1)遵守交通規則。教育孩子不得騎車帶人,橫穿馬路要走人行橫道;乘車要購買車月票,按秩序排隊上車。
(2)在學校學習期間,要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製度,上課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關心集體、團結同學;愛護公物,損壞公物要賠償;課間不得在樓道內打鬧,不得大聲喧嘩;保持教室衛生,不得亂扔紙屑雜物。
(3)讓孩子明白在購物時,要自覺遵守超市、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秩序,購物要排隊。
(4)當你帶孩子參觀文化場館或到公園、名勝古跡等地遊覽時,要讓孩子明白應該自覺維持公共秩序,參觀遊玩要排隊;注意自覺保護公共場館的設施,保持文化場館、名勝古跡的衛生,不得亂寫亂畫、亂扔雜物,不得踐踏草坪、毀壞花草樹木等。
(5)教育孩子在觀看電影、話劇時,要注意劇場秩序,不得大聲喧嘩,不得起哄、吹口哨、喝倒彩等。
(6)讓孩子知道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不應該隨地吐痰,保持公共衛生;上廁所應該衝洗抽水馬桶;飯前便後洗手等。
(7)如果有事情需要出門,要跟家長打招呼,這不僅僅是禮貌,更是一種社會常規!
以上都是我們需要遵守的規則。如果沒有這些規則,我們的生活就不會有序,我們的權利和人身安全就不會得有分的保障;我們的學習環境就不會安靜、有序、高效,我們的個人成長就不能順利,我們的生存環境就不會空氣清新、潔淨漂亮。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隻有人人遵守規則,社會才能和平安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環境才能清潔美麗。
孩子對規則意識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經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要由成人管理、約束與引導,最終達到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大多數孩子在入學前主要是生活在家裏或呆在幼兒園裏,這一時期,孩子過得是一種相對自由,關愛較多,約束較少的生活。
進入小學後,孩子好像一下子掉進了規則的海洋,不但接觸到充滿各種符號的學習規則,而且每天的生活都受規則控製著。如課間隻有10分鍾休息;課時安排較緊,上課回答問題要舉手;下課後,不能在樓道裏大聲喧嘩;甚至如廁、喝水都需要排隊等候……這時候,孩子們可能會感到拘束多,不自由。於是,有很多孩子對這樣的“規則”有很多的抵觸,有許多孩子甚至故意不遵守這些規則。為使孩子能愉快、積極地適應學校生活,家長從小應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
1.家長應曉之以理,加強引導,跟孩子講規則的用處
家長應該經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例如,人們要遵守交通規則、遊戲規則、競賽規則。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後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重視。
2.家長應讓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家裏,物品用後要歸回原處;離家出門要和家人打招呼;家裏來了客人要有禮貌地打招呼;按一定的時間作息,如定時進餐、睡眠、起床等,這些約束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家長應培養孩子執行規則的技能
有些孩子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仍會時常違規,時不時出一些亂子,讓你在後麵手忙腳亂地收拾。實際上,這並非孩子故意如此,而是因為他們不得要領,所以培養孩子做事情的方法也很重要。
4.家長需讓孩子養成自律精神
他人製訂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自己製訂的規則有內省成分,易於自律。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製訂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前要先敲門;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或做錯事時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幹擾別人。即使家長違規也要自覺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5.家長以身作則,樹立良好形象
家中成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因此,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樣。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規則,如作息製度、衛生要求、禮貌習慣等;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如交通規則、公共秩序等,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要做到這一點,要求家長有恒心,不論何時何地都要排除萬難,堅持不懈地支持和鼓勵孩子向既定的目標努力,直到規則習慣的養成。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1)家長在孩子麵前不要居高臨下。不要認為家長說的都是權威的話,是不可以改變的。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也有講錯話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實處,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知心的、可以傾訴的朋友。家長不是完人,說錯話、做錯事要勇於承認,孩子的觀點如果正確,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2)不要武斷。有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口頭禪,“你照我說的做就是,別老問為什麽。”不知道為什麽應該這麽做,不明白這樣做的道理,孩子又怎麽可能很好地執行?
(3)當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家長不要總是嗬斥、指責;對於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有很多家長隻抓住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不放,但對孩子好的表現卻視而不見。這對孩子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打擊。所以,盡量多表揚鼓勵、少批評嗬斥,對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規則習慣的培養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4)家長間的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觀念要一致、目標要一致。隻有做到一致,孩子才不會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