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整理是從小應養成的習慣
現象一:
平平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可是他一直不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經常忘帶課本、作業、學具和其他物品,家人給他送過好多次,為此老師還批評過爸爸媽媽。另外,在家裏,平平也是從不整理自己的用品,書架亂得一塌糊塗,家裏到處都是他的書,媽媽光收拾他的東西就得好半天,可是要不了一兩天,又會亂成“一鍋粥”。
現象二:
文文是一個一天到晚總是忙亂、慌張、丟三落四的孩子,不是把作業本忘在家裏了,就是忘了帶課本。這不,期末考試時,文文又犯了同樣的毛病,他把文具盒落在家裏了。這怎麽辦呢?
生活中,像平平和文文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這些孩子缺乏條理性,他們的學習用品經常亂擺亂放,沒有次序,不分場合:書架上,橫豎各種姿勢的書都有;長短大小各種規格的書都有;古今中外各種內容的書都有;床頭、窗台、茶幾、餐桌、沙發、鞋架到處都有沒看完的書;寫完作業後,課本、作業本、演草本、字典、鉛筆、文具盒、橡皮、尺子、轉筆刀、墨水瓶擺了一桌子,書包扔在地上;紅領巾、校服、鞋套、文具等亂扔一通。正因為如此,他們總丟三落四,不講秩序,不會整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麻煩。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養成這些不良的習慣,跟家庭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具體地說,造成孩子不會整理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家長自己沒有好的習慣,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2)家長對孩子的習慣養成不重視,忽視了生活細節對孩子的影響,沒有從小給孩子培養好的整理習慣。
(3)對孩子過分溺愛,總是在替孩子“善後、擦屁股”。如,孩子學習完畢,家長幫忙收拾;孩子的鉛筆斷了,家長幫孩子削鉛筆;孩子的筆盒落在家裏了,家長及時地送去學校等。類似的做法讓孩子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從而養成了不整理、不善整理、不樂於整理的生活習慣,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是不利的。
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培養其整理習慣,能使孩子做事更有秩序,更有條理,對孩子今後的工作與生活也將有很大的幫助。
正因為如此,家長應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的好習慣。要讓孩子養成整理、做事有條理的習慣,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1)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別總是大包大攬,替代孩子做他已經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從小處著眼,給孩子培養一個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的好習慣,從小就鍛煉孩子獨立的動手能力,這將使孩子受用終生。
(2)演習遊戲。讓孩子在亂七八糟的書架和條目清楚的書架上找書,體會有條理帶來的好處。要出門旅遊了,卻找不見火車票、照相機、水壺,體會做不好準備帶來的麻煩。
(3)讓孩子定期整理書包。孩子最好每月整理、刷洗一次書包。因為書包是孩子每天都要攜帶的,經常清洗可以清除細菌。同時,它的整潔也關係到個人的衛生麵貌,背上千幹淨淨的書包,會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4)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這能讓孩子體驗到整理的樂趣。
首先,家長應該為孩子準備一個地方,讓孩子專門用來放置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讓孩子知道這些玩具和物品各有各“家”,每次用完之後,都應該將這些東西送回它們自己的“家”去。
其次,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家長偶爾幫幫忙,應該獲得孩子的感謝。
最後,家長要盡可能地用遊戲等方式去吸引孩子參與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等用品,並且堅持不懈地不斷強化,最後使孩子形成習慣。
(5)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整理家務,體會家長的辛勞,知道亂放物品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
(5)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書桌,盡可能地避免書桌的不整潔,還要注意不要在書桌上堆滿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這樣做,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專注。
(7)讓孩子在自己的學習場所準備好所需的所有用具:紙、筆、直尺、草稿紙、削好的鉛筆、橡皮擦等。這樣,孩子學習的時候順手拈來,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體驗到整理給自己帶來的諸多便利。
(8)一家長可以帶孩子參觀書架、書包等用品整理好的同學家,並且使勁誇獎該同學,使孩子因不服氣而產生動力並付諸行動。
在孩子學會整理的時候,家長不但要授予方法,還應該多鼓勵和表揚,為孩子的進步喝彩。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慢慢地就會養成自覺整理自己東西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