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克服恐懼心理,用好口才打開社交圈 別讓恐懼阻礙你的社交

每個人都有恐懼心理,這是在日常交際中無法避免的事情,但是不能因為恐懼就讓你的行動受阻。不少人在眾多的人麵前說話時感到非常害怕,我們經常聽到他們這樣說:“我聽過許多報告,多數報告都有答疑的時間。即使我坐在聽眾中間,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但每當我考慮提出一個問題時,我的心就怦怦地跳個不停,感覺整個胳膊像木棍一樣,連舉手都很困難。”

“我的老師在每堂課上都喜歡提問。無論何時被點名提問到,我都會感到口幹舌燥。如果是一對一閑談,我能感覺好一點,但仍然緊張,我不願說蠢話或去表達一個與眾不同的見解。”

“沒有比求職更糟的事了,我花了6個月來找工作,真是令人痛苦。在等待會見時,我總是冒冷汗,額頭布滿汗珠,腋窩也濕了,襯衫貼在了後背上。還沒進辦公室就這副樣子了。”

什麽使這些恐懼落在我們的身上?為什麽要擔心呢?簡單來說,是因為我們大家都想獲得尊重,希望招人喜愛。具體來講,造成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不想獻醜。這些人的想法是:隻要我不在他人麵前暴露自己的短處,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而一旦我在眾人麵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那麽從此以後,哪裏還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說話更穩妥。

但是,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想一想,一個人盡量不暴露自己的短處,那麽其長處又能充分發揮無遺嗎?如果自己的長處發揮受到影響,無疑也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別人有時會以較低的水平來評價你。其實,隻要你認真地全力發揮,誠誠懇懇地把話說出來,不必踮高足尖來充內行,相信必會有不錯的表現。

第二種,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就像被硬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惶。

有的人是因為先天原因。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他們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會思前想後。

此外,還有一些教育不當的原因。有些家長對兒童的膽小不加引導,孩子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

兒童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

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對此,家長和學校應給予正確的指導,鼓勵青少年大膽、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

對怯場心理的產生原因眾說紛紜。美國演講學家查爾斯·R·格魯內爾提出了“自我形象受威脅”論。“自我形象受威脅”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理性的、社會的、性別的、職業的自我形象。

當人們進行演講時,就把自我形象暴露在公眾麵前。由於擔心自我形象會因為演講的效果不好而被毀壞,就產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場心理。

例如,1969年,兩位從事演講學研究的教授在紐約開會,當他們向大會報告論文時,因為怯場而暈倒。“自我形象受威脅”論解釋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兩位教授的職業自我形象在諸多同行麵前受到了嚴重威脅。

恐懼或憂慮會阻礙我們進行說話的嚐試。有時保持安靜較容易,退縮在“殼”裏就可以掩飾自己的軟弱。但是,那樣意味著我們將錯過無數次張口說話的機會,我們的觀點將不被注意,我們的能力將得不到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