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別人的口說自己的話

漢獻帝十三年,梟雄曹操大軍壓境,劍指蜀漢。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去遊說東吳聯手抗曹。

諸葛亮並不了解周瑜的個性與為人,也不了解周瑜對抵抗曹軍的態度,於是決定透過魯肅探尋一番。

這一天,諸葛亮在魯肅的陪同下去見周瑜。周瑜聽完魯肅的軍情報告後,順口說了句:“應該向曹操投降。”周瑜之所以這樣說,是想看看諸葛亮的反應,摸清孔明的意圖。

諸葛亮明知周瑜說的是假話,但不點破。他隻是微微一笑,說:“將軍所言極是!”

之後,他又裝作很詫異的樣子,說:“主戰派的魯肅將軍,竟然不理解天下大勢。”

就這樣,諸葛亮借魯肅的口,把自己心裏要說的話說了出來,以此來探周瑜的口風。

明膽是自己想說,但怕說出來遭到對方反對,或被對方抓住把柄,便“揪”來一個人,“借”他的口說自己的話。這樣,給雙方的交流留下了一個緩衝地帶,使自己可進可退,遊刃有餘。

小燕想買台車代步,但又怕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因家裏已經有台車不同意。一次晚歸,小燕在飯桌和公公婆婆邊吃邊聊。婆婆說:"小燕,怎麽大明今天沒有和你一起回來啊。”大明是小燕的老公,在一家外企當中層主管,經常需要加班,因此不能天天開車接送小燕。小燕回答:“大明他今天加班,打電話給我了,我坐公交回來的。”“怪不得這麽晚。”婆婆說。“是啊,公交路線繞,而且不走高速,所以慢。在公交車上,遇到同事小劉,她問我為什麽不買台代步的車。”"是該買台代步的小車了,大明每天忙得都顧不上你……”

從側麵下手,己話他說,既暗示了自己的立場,有助於問題解決,又能顧及自身,進退自如。“借口”有個好處,就是“詭文而譎諫”,明明是你想說的,你卻說是別人這麽說。聽話的人如果不同意,也不會搞得兩人難堪。

“借口”還可以借“公正第三者”的口說話。例如你丈夫邀人來家打麻將,你自己不抱怨,隻淡淡地說:“樓下樓下的人都說咱家成了麻將館了。”

總之,借人家的口來說自己的話,好處自己得,壞處給了別人。隻是,在施用這個技巧時,不要造謠生事、搬弄是非:明明張三根本沒說過,你“誣蔑”是他說的;或者張三說過,但你在借用時可能會引起你對麵的人的極大反感,為張三帶來不良的後果。其實,你縱是想無中生有地說,或別人的確說了但不宜直接說出是誰說的時,完全可以用模糊“說話人”方式來“借”。比如:“我聽有人說您要將店鋪轉讓?”對方若是真的有心轉讓,怕也不會追問到底是誰說的,而若一味追問,你也大可打個哈哈,一句“我不太記得了,或許是我聽錯了”就輕鬆打發。如果不甘心,再問一句:“那麽看來沒有這回事了?”這話既達到目的,又說得圓滑,講得體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