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去詮釋責任

在工作中,難免會有“光說不練”的嘴把式員工。這種員工最擅長的從來都不是認真工作,而是渾水摸魚,投機取巧。每當領導讓拿出工作結果時,他們總是支支吾吾,絞盡腦汁找借口應付過去。

很顯然,這些都是知行不合一的表現。麵對工作,不論我們嘴上說得多麽好聽,如果不采取實際行動去詮釋責任,便永遠不可能出現所期望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拒絕毫無意義的空談,全力以赴,恪盡職守地將工作做好。隻有這樣,才能做出成績,才能給所在企業創造出經濟效益。否則,我們所期望的東西隻能在虛幻中存在,永遠都不可能收獲成功。

俄國寓言家克雷洛夫說過:“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任何偉大的計劃、目標和責任,若想產生一個優質的結果,那最終必然要落實到行動上,就像種子隻有深埋於地下,最後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要把心裏知道的、嘴上說的、紙上寫的、會議上定的,統統化作具體的行動,然後用行動去詮釋崗位責任,最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一位叫張譽的年輕人對寫作抱有極大的興趣,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大作家。麵對自己的遠大目標,他總是說:“我要構思出最曲折離奇的情節,寫出最優秀的作品。我滿懷雄心地構思文章框架,眼看著一天過去了,一星期、一年也過去了,仍然不敢輕易下筆。”

而另一位和他有著同樣目標的年輕人王賢卻說:“我把重點放在如何使我的才智有效發揮上。在沒有一點兒靈感時,我也要坐在書桌麵前奮筆疾書,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動筆,不管寫出的句子如何雜亂無章,隻要手在動就好,因為手動能帶動心動,會慢慢地將文思引導出來。”

三年後,張譽還在構思他偉大的作品,而王賢早已出版了好幾本書。

在職場上,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多半也是因為他們有著和故事中的張譽一樣的毛病——光說不做。他們總是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獲得成功,然而等到真正麵對平凡的生活和瑣碎的工作時,他們又打起了退堂鼓,將之前在嘴上高談闊論的夢想和責任,重新收入囊中,讓它們在蒙灰中度過餘生。

眾所周知,企業是一個非常注重行動和實踐的地方,企業管理者評判我們是否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往往不是看我們“怎麽說”,而是看我們“如何去做”。在他們看來,一個能“做到”的員工,才是崗位責任最佳的詮釋者,而一個隻能“說到”的員工,除了白日做夢,一點成就也做不出來。

其實,人與人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別並不大,很多事情,很多目標,很多責任,很多前景,大多數人心裏都很清楚,也能輕鬆地表達出來,但是能不能做到,最後做的結果如何,卻是千差萬別。所以,麵對工作,唯有知行合一,用行動去詮釋責任,打破各種困境,解決各種問題,我們才能在事業上馬不停蹄,一路奔向成功,最終成就一個卓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