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提及他人的弱點

在這個社會上,暴露自己的隱私,撕破自己的傷疤,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我們在開口說話時,切忌哪壺不開提哪壺,即使要提也一定要注意場合和時機。不去提及他人認為弱點的地方,尤其是身體上的缺陷,千萬別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隻有這樣才算得上一個聰明人。

比如家長教育孩子,在語言上更要注意這一點。有時家長批評孩子,本身並沒有錯,但錯在時機和場合不對。別看孩子很小,其實他們也是有自尊心的。有些家長經常當著親戚朋友的麵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特別是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麵指出孩子的許多問題,殊不知,這樣就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教育孩子要特別注意時機和場合,比如在單獨的場合,或在孩子比較高興的時候,再平心靜氣地給他指出一些問題。“響鼓不用重槌敲”,你一說他就會明白。

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每一個人的這一生中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傷疤”,古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告訴我們不要隨意去揭人家的傷疤。尤其是當你在情緒不佳、暴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克製和忍耐。特別是作為老板或管理者,因為他們有人事材料掌握在手裏,對下屬們的“曆史問題”非常的清楚,所以在生氣的時候,難免會有口不擇言的情況,但絕對不能說一些諸如“你不要認為你從前的事情沒有一個人知曉”或者類似的言語。這樣的話一說出口,常常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

同樣,對於一些他人不願讓別人知道的事情,不要一味地去問,即使你已經知道了,也要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切忌當著眾人的麵,講關於他人的一些缺點或毛病。一個人喜歡揭開別人的傷疤,是非常可悲的,更是可恨的。可悲的是,他的一生中不會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傷疤讓人勾起一段不快樂的回憶,會使人感到傷心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如今還抓住不放,太過分了。在這種人的手下工作,恐怕一生都不會有出頭之日。

如果一位上司揭下屬的傷疤,除了令被揭傷疤的人寒心之外,在旁邊的人肯定也不會感到舒服。畢竟,傷疤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隻是大小不同而已。一旦見到同事鮮血淋漓的傷疤,隻要不是幸災樂禍的人,誰都會有一種“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

因此,我們平時要杜絕揭人傷疤的行為,除了要知曉利害、學會自我控製之外,還要養成及時處理問題的好習慣。不要將事情放在一邊,置之不理,每一個問題都要及時的去解決,已經有了結論以後,以前的往事就不要再提出來了。

切忌哪壺不開提哪壺,我們要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人總是有長處和短處的,我們要善於發現他人的優勢,給他們以充分的肯定,讓他們覺得自己行,充滿必勝的信心,這樣才可以激起大家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如果眼睛隻盯著他人的短處,經常批評或責怪,而對優勢又忽略不計,那麽就容易觸傷他人的自尊心,使他人感到生活和工作給他們帶來的是苦痛而不是樂趣,久而久之,容易使人們產生仇怨心理,不利於正常的社會交際。

近年,網絡乃至一些報刊上,頻頻出現“毒舌”一詞。它講的是年輕人反感於別人對他們的某些詢問,諸如“談朋友了沒有,什麽時候結婚?”“月薪多少,買房了沒有?”“吃的什麽,長得這麽胖?”等等。春節期間,伴著走親訪友活動的增多,這樣的詢問更是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由於這些問題是被問者不願觸及或極力想回避的,因而被稱為“毒舌”。

前不久,網上出現一張《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列舉了過年時親朋提出的各種“毒舌”問題。把這種關心的問詢看成是“毒舌”並非妥當,但從這種現象裏我們不難悟出,說話一定要多加注意,哪怕你是出自善意,如果提到了別人不願“提”的那“壺”,也會被人誤解而不受歡迎的。

在中國素有所謂“逆鱗”之說,即使再馴良的龍,也不可掉以輕心。龍的喉部之下約30厘米的部分上有“逆鱗”,全身隻有這個部位的鱗是反向生長的,如果不小心觸到這一“逆鱗”,必會被激怒的龍所殺。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關係,隻有這一片逆鱗無論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輕輕撫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無論人格多高尚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所謂的“逆鱗”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我們不該去“提”的那“壺”。而這一“壺”,往往是被別人視為最大的隱私或傷疤,一旦你揭人瘡疤,就是犯了人與人相處的大忌,會讓你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