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注意分寸

在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名諺語:“上帝之所以給人一個嘴巴,兩隻耳朵,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句諺語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同樣很適用,對那些信口開河的人來說,更是一個警醒。換句話說那就是:話不在多,而在恰當。

人們都說會說話不容易,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正人君子,也有奸猾小人,我們時常要提防奸猾小人的算計;在人生的征途上,既有坦途,也有暗礁,我們也得學會避開暗礁。在這樣複雜的社會環境下,如果不注意說話的分寸,就容易招惹事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禍從口出。

古時候,有個小國使者到大國,進貢了3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光燦燦。不過這小國的使者出了一道題目,讓大國的人做:這3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麽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問題都回答不出吧?

最後,有一位退職的老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3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裏。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使者聽到老臣的話,默然無語,隻得承認答案正確。

你不妨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人群,那些會說話的人,交際廣的人,往往會逢人隻說三分話。他們這樣做並不是不誠實,而是他們都懂得,與人相處,必須先認清對方是什麽樣的人,如果對方並不是可以無話不說的人,那麽你隻說三分話,就已經夠多了。

1956年,蘇聯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舉行了一次談判。在談判桌上,赫魯曉夫總是自認為比艾森豪威爾聰明,結果鬧出了不少笑話。

為什麽赫魯曉夫會認為艾森豪威爾不夠聰明呢?因為,在談判的時候,無論赫魯曉夫提出什麽問題,艾森豪威爾都表現得稀裏糊塗,總是先看看他的國務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遞過條子後,他才開始慢條斯理地回答。所以赫魯曉夫就認為艾森豪威爾智力很低,而認為自己作為蘇聯領袖,當然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不用求助他人。

在談判快要結束時,赫魯曉夫又忍不住當場譏諷艾森豪威爾:“美國誰是最高領袖?是艾森豪威爾還是杜勒斯?”

不明就裏的人可能都會認為,赫魯曉夫聰明、博學,談話滔滔不絕;而艾森豪威爾卻顯得猶豫、遲鈍,缺乏一種領袖氣概。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有眼光的人都能看得出來:艾森豪威爾在談判中謹言慎行,能夠及時贏得助手的幫助,從而避免出錯。而赫魯曉夫剛愎自用,鬧出了諸如用鞋子敲桌子等等笑話。

美國的藝術家安迪渥荷曾經對他的朋友說:“我學會閉上嘴巴後,獲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響力。”名人如此,普通人也如此,那些大智若愚的人,那些有學問的人,通常都不會胡亂講話的,隻有那些胸無點墨且愛慕虛榮的人才喜歡信口開河。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淺薄,也不要一開口就讓人證實你的淺薄。”這句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牢記在心。

少說話雖然是一種美德,但在人們的生活中,隻能“少說”而不能完全不說。既要說話,又要說得精短巧妙,恰如其分,這便是說話的藝術,更是門“技術活”。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所謂一字千金,一言九鼎,話說得好不好,不在乎多,關鍵是要說得恰當,說得有價值。該說話的時候,我們也不能緘口不言。比如:

為受窘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有些人處在尷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時,及時幫他說一句解圍的話,就像雪中送炭,使人溫暖。

為沮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遇到因受挫而心情沮喪的人,對他說一些鼓勵話,會讓他重拾信心。

為疑惑的人說一句點醒他的話。荀子說:“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遇到徘徊在人生路口的人、對生命有疑惑的人,及時地用一句話點醒,可以改變他的一生。

為無助的人說一句支持的話。無助的人信心不足,經常生活在別人的善惡語言中,一句話可以決定他的心情好壞。麵對無助的人應該多講給予支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