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要講究恰當的方式

如果說話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的話,那麽批評就是學問之上的學問、藝術之中的藝術。我們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有的人會說話,即使是對他人不利的話也會讓人聽著受用;有的人不會說話,即便是表揚別人,別人也會聽著難受,甚至反感。尤其是批評他人時,由於往往涉及他人的缺點或不足之處,因此,批評的方式恰當與否就顯得更加重要。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在批評別人時不注意方法,狠狠地將對方批得體無完膚,那麽,對方很可能就會“明知道自己錯了,可就是不想改正”。

實際上,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我們就沒必要沒完沒了地批評。我們或者不指名道姓,用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從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可。

批評的話最好不超過三四句。會做工作的人,在對人批評教育時,總是三言兩語見好就收,不忘給對方留下一定的餘地;然而有些人就不是這樣,他們總是不肯善罷甘休,非要將對方批評得體無完膚不可,結果是過猶不及,往往將事情推到了反麵。

在戰國時期,齊景公的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去,齊景公非常傷心,一定要殺掉馬夫,以解心頭之恨。眾位大臣一起勸阻齊景公不可為一匹馬而濫動刑罰,而齊景公已鐵定了心,說什麽也不聽勸告。

這時,國相晏嬰走了出來,眾臣都以為晏嬰也有勸誡齊景公的意思,誰也沒有料到,晏嬰卻明確地表態說:“這個可惡的馬夫,該殺!”

齊景公十分高興,就把那個心含冤屈的馬夫喊來,聽晏嬰解釋他的罪過。晏嬰曆數馬夫的三大罪狀:“你不認真飼馬,讓馬突然死去,這是第一條死罪;你讓馬突然死去,卻又惹惱君主,使君主不得不處死你,這是第二條死罪。”

聽晏嬰痛說馬夫的前兩條死罪,齊景公心中真是樂滋滋的。可晏嬰話鋒一轉,說出了馬夫的第三條罪狀:“你觸怒國君因一匹馬殺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們的國君愛馬勝於愛人。因此天下人都會看不起我們的國家,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齊景公也是一位聰明的國君,當聽到晏嬰說完第三條時,立刻醒悟了,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於是下令放了馬夫。

晏嬰沒有像其他大臣一樣直言,也不是沒完沒了地批評齊景公,而是三言兩語點破,讓齊景公自己悟出來,明白自己的過錯。於今,社會上許多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批評人時,總是沒完沒了。究竟是怎樣沒完沒了,下麵兩個方麵,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1.愛翻陳年老賬

有的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批評人時喜歡翻陳年舊賬,把對方過去的錯誤甚至不足之處一股腦地翻出來。事實上,這樣做往往令對方難以接受甚至惱羞成怒,最終導致雙方不歡而散。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錯誤都是在所難免的,更何況曾經的錯誤隻能代表對方的過去,而現在時過境遷,對方不僅會認為你的批評不是實事求是,而且會認為你是有意責難,無疑會對批評產生抵觸情緒。

再說,在批評他人時翻老賬,尤其是某些關乎人格的錯誤,往往會使對方產生你對他的過去耿耿於懷,不肯原諒他的想法,極易使對方產生怨恨心理。

此外,曾經的錯誤或過失往往是一個人的遺憾或傷痛,而揭開他人傷疤不僅是對人不尊重的表現,而且很容易招致對方的強烈不滿,進而影響雙方關係。因此,在批評他人時,應該盡量避免翻老賬。

2.上綱上線沒完沒了

某學生早晨喝完牛奶,就隨手從窗戶往下扔空牛奶盒子,正巧打著了樓下的一位學生。事情鬧到了老師那裏,亂扔盒子的學生被班主任叫到了辦公室——

“你知道這種行為的嚴重後果嗎?”班主任厲聲質問。

“老師,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往下扔東西了!”這時,學生眼裏的淚水已在打轉。

“幸虧你扔的是紙盒,如果是鐵盒、磚塊呢?還不給人家腦袋砸破?”

“萬一砸出人命來怎麽辦?”

班主任連連質問、斥責,由紙盒而鐵盒而磚塊而人命而……說了一大堆,越說越嚴重,似乎還不滿足,仍想繼續“發揮”,但這時,學生已變得充耳不聞,表情淡漠了。這種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被人們稱之為“超限效應”。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我們要把握好批評的“度”,切忌大肆渲染,無限上綱。要學會見好就收,自覺控製不良情緒,留點精力給自己,多點空間給他人,讓他人自己去反思,使他人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切忌對錯誤“窮追不舍”,這會讓他人產生厭煩心理,反而不利於工作和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