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除誤會最講究語言技巧 遵守話說三分、點到為止的原則

古人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批評自己的人,一般都是真心對待自己,希望自己能改正缺點,朝著好的方麵發展,對被批評者可謂是一片忠誠。但是,忠言畢竟難以入耳,讓人不容易接受。所以,當你要為他人獻上忠告或給予批評、指責的同時,必須用好自己的腦,管好自己的嘴,說的話既要切中要害,又不能一下點破,遵守話說三分、點到為止的原則,這樣別人對你的“忠言”才能聽入耳、記在心。

如果不講究方法,有些忠告一說出來,有時還可能引起他人的誤會,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遇到這種情況發生時,不妨話說三分,點到為止,像這種似有似無的忠告或指責,往往比直來直去的效果要好得多。

曆史上這類事例和教訓很多,比如商朝末年的紂王,昏庸無道,比幹丞相為了江山社稷,多次向紂王進諫,紂王不但沒有將他的進諫聽入耳,記於心,反而將其剖心處死。因此,我們在社會上打拚,目的是為了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這些教訓不能不吸取。你隻要細心觀察,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人,嫉妒別人的能力比自己高,才學比自己淵博,遇到這樣的人,如果你依然直接向他進獻忠言,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不歡而散。

那麽,我們要怎樣才能把忠言說到他人心坎裏呢?

一、我們的忠言要體現出“忠”

忠言首先應該是對他人誠心誠意的關懷。當你對某人提出批評時,如果對方發現你並不是為了關心他才批評他,而是出於你個人的某種意圖,他馬上會站到與你敵對的立場上。誠然他在某些方麵可能做得不對,但是他可能有難言的苦衷。所以,我們說忠言的同時,還要體諒他的難處,不要一味地強求或大加責難。必要的時候要深入他的內心,幫助他徹底地解決“心病”。

二、我們的忠言要從實際出發

忠言要想獲得他人承認,必須對真實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不要捕風捉影。隻有了解了事實,你才能清楚地判斷提出忠告是否真的有必要,提出忠告的角度怎麽選擇,忠告以後會有怎樣的效果。倘若你是公司的一名職員,對公司的計劃背景等缺乏了解時,就對其提出自己的看法,那麽你不可能獲得上司的信賴。相反,上司還會認為你思考問題不夠周到。所以說,不了解他人的意圖,就對他人的行為妄加非議,他人會認為你沒有誠心,缺乏責任感。尤其是,你如果僅憑借聽到的小道消息忠告別人,則極容易引起誤解。

三、獻忠言要選擇措辭

掌握了事實真相和對方的心理後,就該拿出勇氣來敬獻忠言,指出他應該改善的錯處。當然,一定要注意你的措辭。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就不應用這種口氣對下屬說話:“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太自以為是”“你這樣說太可笑了……”作為一名領導,諸如此類的措辭永遠都是失敗的。

四、獻忠言要注意場合

忠言不是隨便什麽地點都能說的,特別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因為提出忠告的時候可能會涉及他的短處,觸動他的傷疤;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被當眾揭短時,很容易下不了台,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會認為你是故意讓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洋相,那麽如此一來,你真的做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

五、獻忠言要把握時機

張口就要忠告他人的人,是一個沒有腦子的人。比如在當事人感情衝動的時候,切忌不要提出忠告。因為在他衝動的時候,理智起不到半點作用,他也判斷不清你的用意。這時提出忠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火上澆油。

六、忠言必須簡潔而突出重點

我們向他人提出忠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簡潔中肯,按照“一時一事”的原則。若是再回溯起對方過去的缺失,並予以責備,當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所以要掌握重點,不要隨便提及其他的與之無關的事情,這是敬獻忠言時很重要的一個方法。

七、忠言要給對方留有回旋的餘地

我們向他人提出忠告時,不能把話說得太死,把對方的路堵死,將他批評得一無是處。有些事,有些話,該隱藏的還是要隱藏,否則很容易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形成破罐破摔的局勢,最終導致你的忠告不僅無效,反而被別人誤會你存心不良。這就是說,你在提忠告時要有一些說話的技巧,在含蓄的指責同時,不妨加些讚美,比如:“你平時工作很努力,表現得也很積極,唯一的一點小毛病就是欠缺那麽一點穩重,如果做事前再謹慎些,前途就更明亮了。”用這種口氣跟他說話,對方感受到的不是批評而是鼓勵,肯定非常願意接受你的忠告。

可見,忠告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樣的一個忠告,不同的提法可能會為你贏得尊敬,也有可能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真正會說話的人,總是在指責他人的時候留一手,不直接點明,用言外之意來代替直截了當;總是能把話說三分、點到為止運用得恰到好處,因為這樣才能給他人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