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

人人都知道,杯子裏如果裝滿了水,當然再也倒不進去水了。同理,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保留,說任何話都不能說得太滿,以便容納一些“意外”,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也就留下了回旋的餘地。

不把話說得太滿,懂得給自己留後路的人,都是聰明人。杯子留有空間,還可以加進其他**而不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灌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出現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從容轉身。

這個道理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吃飯吃半飽,才有助於健康,飲酒飲到微醺才能體會到飲酒的快感。很多時候需要給自己留下一點空隙,隻有留有餘地,才會有事後回旋的空間。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要留一點緩衝的餘地,才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

我們來看下麵這個案例:

某單位有一項工作的難度很大,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一位下屬,問他:“有沒有問題?”下屬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

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不如想象中那麽簡單!”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這就是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危害。道理很明顯,把話說得太滿就沒有回旋的餘地了,就沒有後退的空間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事情隨時可能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能預料的,我們提倡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名人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一些比較含糊的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等。用這些字眼就是為了留一點兒空間好容納“意外”。

我們在工作中更應該注意。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應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情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如此,當別人有求於你時,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如果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老死不相往來”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攜手合作。

平時,我們對他人不要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一輩子要走的路很長,誰都不能保證將來會是什麽樣。有一個女孩對此深有感悟,她在博客裏曾這樣記載自己的經曆:

以前的我,思想很單純,說話幹脆,不考慮後果,後來有一個人提醒了我:丫頭,話不要說得太滿,給自己留一些餘地,否則到時會很難堪。當時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以為這有什麽,說了就說了,自己還不了解自己,說不會就一定不會。可是後來我終於清醒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經曆的事很多很多,有些事情也許可以肯定,但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比如感情,那就是緣分,讓兩個天南海北的人相遇、相識、相知、相愛、最後結婚。

我和男朋友的相識很戲劇化,我倆是通過一個電話認識的,也許大家不相信,但就是那麽偶然,像電影裏的情節。雖然已經過去幾年了,但我現在想起來感覺就像發生在昨天,那時的他少言少語、特別內向,很少和別人接觸,而且我倆身處兩地,在印象中他也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所以我隻把他當作一個普通朋友看待。我們天天晚上通電話,引起了我周圍朋友和同學的猜疑,當朋友們問我的時候,我還大笑地回答說:不是,我們隻是朋友,他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我倆現在不可能,以後也不可能。就在那時,一個朋友給了我一句話:“話不要說得太滿。”今天想起來,真是世事弄人,幾年過去了,我們竟成了戀人。真是不可思議!也許這就是兩個人的緣分!

說話不留餘地等於不留退路,要麽成功要麽失敗的簡單邏輯,已不適合複雜多變的社會。那麽,與其與自己較勁兒,不如多用一些緩和語氣之類的說話方式。

多用一些不確定的詞句,這樣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當你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時,他人會因對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諒解來代替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殺你的成績;倘若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務,那更讓他人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因此,凡事要留有餘地很重要,要時刻記住別把話講得太滿,懂得收放自如,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在適度和完美之間找到平衡。

飯不要吃得太飽,話不要說得太滿。天開地闊,心高路遠,凡事都應該留點餘地,這是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