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隻聽一麵之詞就會糊裏糊塗,常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隻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麵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征去世後,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曆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麽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麵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唐太宗為了穩固他的統治,他告誡大臣:“君有違失,臣須直言。”正是在唐太宗的倡導下,魏征才能做到犯顏直諫,也才能出現唐初那種君臣同舟共濟,兼聽納諫,廣開言路的政治局麵。

可以說,鼓勵納諫、廣開言路是所有賢明的領導者的一致做法。千年之後,中國雖已更新換代,但那些開明君主的許多言行均已成為美談,並為後世相繼效法。今天,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如何讓自己脫穎而出,獲取更大的成功,能力故然十分重要,但是光憑一己之力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還得集思廣益,聽取不同的人的意見,這樣才能正確地做出判斷。

傾聽是我們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有效信息,了解事實。但是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樣,人們在抒發自己見解時往往帶有主觀情感。所以,如果我們完全相信某個人的話語,則很可能影響自己的判斷,做出錯誤的決定。

對於企業的領導者來說,更應該兼聽。領導雖然自己手中掌握著決策大權,然而一到關鍵時刻,要做出重大決定之時,往往有苦難言。舉目四望,周圍的人大多麵帶微笑,齊聲稱好,沒有人說一個“不”字;而一旦出了問題,眾人皆作鳥獸散狀。因此,領導者做決定時,往往手中有權,心中無底。這時,他們就需要有見識的下屬提出反麵意見,陳說利弊。

領導者要鼓勵下屬說真話,提意見,給他們暢所欲言的機會,這樣,自己才能吸納各方麵的觀點,兼顧各方,做決策時就能使決策全麵而又切實可行。

奇異公司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公司領導善於傾聽並采納員工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因此,員工勇於向能解決問題的人說出心中的話,與主管麵對麵地溝通。一次會議巾,有一位工人說他在奇異公司工作20多年了,他很愛這個公司,也受到公司的多方肯定,但是他看到工廠中有一件蠢事,不得不提。

他的工作是操作工廠中一部高價值的機器,必須戴手套操作才行,在操作中手套很容易就損壞,須經常更換,而依工廠的規定,要申請一副手套,他必須請別人代班照顧機器,若沒人可代班就必須停機,然後走到另一幢大樓,去倉庫填表,找主管核定後,再送回倉庫,才可以領到一副新手套。依他的經驗,這個過程平均每次要花一個小時。

這位員工說:“不知為何工廠要這麽規定?”

總經理聽了他的問題深有同感,於是反問其他部門的主管:“為什麽會有這個規定?”

現場沉默了一段時間,才有人小聲地回答說:“我們曾經在1979年遺失過一箱手套。”

總經理聽了之後立即下令:“將手套箱放置在靠近使用者的樓層中。”

在企業中,能解決日常工作上的問題的人,絕不是隻有經理而已,有時反而是那些實際從事工作的人可以提出好的改革意見。每一位員工的意見都有其價值,關鍵在於主管能否傾聽他們的意見,並聽出價值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再精明強幹的老板,也難免有失誤的時候。如何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獲取有益的信息,是一個現代管理者必須具備的修養。

我國著名作家劉心武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短處比知道自己的長處更為要緊”。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們考慮問題、做決策時,一方麵努力做到不偏聽、偏信一方的言辭結論;另一方麵要學會主動、積極地溝通。

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兼聽則明呢?

首先,要不全信一家之言。單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是不會了解全麵的。所以我們要養成多聽的習慣,多聽以後要多思考,方可以對人或事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其次,了解說話人與談論對象的關係。如果兩個人之間有矛盾,那麽一個人在談及另一人時難免會有不滿之言,如果你不清楚他們之間的過節,肯定會對談論對象產生偏見。

妙語點睛

在下結論或做決定前,任何意見都不是多餘的。隻有經得住反對意見的長矛的攻擊,你的結論與決定才會更加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