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列類比

張大嬸的女兒戀愛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了,毛腳女婿卻仍沒獲得未來嶽母的歡心。張大嬸旗幟鮮明地反對這場婚事,認為“門不當,戶不對”,但她一直沒機會作出實質性的要挾與反對。好在機會來了,女兒一意孤行定於國慶節結婚,為了嫁妝的事,找張大嬸“商量”。張大嬸立馬抓住機會,訓斥女兒的婚姻事先不和自己“商量”,要嫁妝倒知道來和老媽“商量”了,於是堅決一分不給。

女兒也是倔強的人,當場和張大嬸大吵起來,惹得鄰居上門勸架。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張大嬸母女這事要勸解還真是理不清頭緒。勸不好,母女倆都得罪都有可能。如何勸解?還得用幽默。

鄰居老陳對張大嬸說:“你不能怪她沒和你商量呀!”

張大嬸問:“為什麽?”

“你當年成親時不也沒和女兒商量嗎?”

張大嬸一時語塞,女兒卻高興起來,老陳又轉身對姑娘說:“你媽不給你嫁妝也是有道理的,你媽出嫁時,你給她嫁妝了嗎?人要彼此一樣才好呀!”

老陳用幾句歪理一忽悠,母女倆居然一起都笑了。一場爭吵算是暫時停了下來。家庭裏的這種對立,有時完全是在鬥氣,一口氣不順暢而已。而一旦鬆了口氣,大家就能冷靜平和地來解決問題。

老陳一不小心忽悠出來的這個幽默,我們可以將之歸類於“並列類比”法。此法運用的關鍵是要故意將一些不倫不類的事物並列在一起,通過貌似合理的類比來彰顯其中的所謂“道理”,從而產生一種滑稽之感。

並列類比幽默的“並列”,可以是不倫不類,但“比”卻要“比”得天經地義。並列類比幽默的幽默感是“比”出來的,其情趣也是“比”出來的。我們再看下麵的例子。

有一天申先生寫信給他的朋友熊先生。一時疏忽把“熊”字下麵四點忘了,寫成“能先生”。熊先生一看又氣又惱,提起筆來寫了一封回信,故意把申先生誤寫成“由先生”,還說:你削掉了我的四個蹄子,我也要割掉你的尾巴。

把不倫不類的東西以對稱或並列的形式生硬地湊在一起,就會產生滑稽之感,這可說是一個規律。語言的對稱或並列在我國以對聯為最嚴整,因而對聯的內容稍有不相稱之處則立即產生滑稽的感覺。清梁章钜的《楹聯叢話》中載一則故事:

一個開藥店的發了財,拿錢捐了一個“同知”(相當於縣長)的官銜,又買了一個官員的別墅。每逢喜事宴會,動不動就穿起五品官服來。有人就寫了一副對聯來諷刺它:“五品天青服;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是一種很流行的中成藥名稱,把官品製服的顏色與中藥的名稱用嚴格的對仗組合在一起,形式的密合,和內容上的排斥形成反差,幽默之趣油然而生。清朝《笑得好》載有以下這個故事:

有一王婆婆,家道富裕,希望自己死後也能風光風光,想在壽材上題些堂皇的字句,就拿了一大筆錢給同一條街上住的秀才,請他出主意。秀才沒有辦法,隻好寫:“翰林院侍講大學士國子監祭酒隔壁王婆婆之柩。”

這種頭銜很大而關係甚薄的“風光”,明顯不倫不類,幽默感就產生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