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套邏輯

我們的生活中,許多東西都是一是一,二是二,如果誰今天說的和昨天說的不同,那麽這人無疑“很差”。孩子的腦海裏也逐漸學到一些“邏輯”知識,隻不過是生搬硬套某種看似合理的邏輯,難免鬧出笑話。

大劉的兒子到姑姑房間裏玩,回到大劉身邊時拿著一小袋糖,說是姑姑給的。

大劉問:“你說了謝謝沒有?”

“啊,忘了。”兒子馬上又跑到姑姑房裏去道謝,回來以後對大劉說,“其實我不用去謝姑姑。”

“為什麽呢?”大劉問。

“姑姑都說了,‘好孩子,不用謝’。”

這則幽默是天真的孩子在無意中“炮製”出來的。其實,成人也可有意炮製此類幽默。

牛津大學有一位叫作艾爾弗雷特的年輕人,有次在同學麵前朗誦了一首新詩。同學查爾斯說:“艾爾弗雷特朗誦的詩很美,不過,我好像在哪本書中見過。”

艾爾弗雷特聽了很惱火,要求查爾斯公開道歉。

查爾斯在一周之後,真的在公開場合向艾爾弗雷特道了歉。他沉痛地說:“我說的話,很少收回。不過這一次,我承認是我錯了。我本來以為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讀的那本書上偷來的,但我在房裏翻開那本書一看,發現那首詩仍然在那裏。真的對不起!”

詩被抄襲,發表的原印刷物當然還在,查爾斯用偷東西的邏輯推理說明抄襲一事,創造了以上妙趣橫生的幽默。

硬套邏輯的幽默法,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硬套邏輯的幽默手法運用最成功的便是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名段《醉酒》。在這段相聲裏幽默效果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便是兩個醉鬼的對話:

甲:“你說你沒醉,來,你來這個。”(從腰中掏出一物)

乙:什麽?

甲:拿出一個手電筒來,往桌上一放,一按電門,不是出現一個光柱嗎?

乙:是呀。

甲:你聽這話醉了沒有?“你說你沒醉。來,你順我這柱子爬上去!”

乙:啊?那能爬上去嗎?

甲:另一個也不含糊呀:“這算什麽?你別來這套,這套我懂。我爬上去呀?我爬到半道兒,你一關電門我不掉下來呀?”

“爬柱子”符合邏輯,爬光柱就是硬套邏輯;而更經典的是,柱子是能爬的,突然沒有柱子就會掉下來,這也是正常邏輯思維,但被醉鬼硬套成“爬光柱”已經爬到半道兒,電門關了,光柱沒了,他掉下來了。這種幽默效果太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