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有這麽一些孩子,他們總認為自己什麽都是對的,要求別人要聽自己的,固執己見,愛出風頭,所以缺乏人緣,顯得非常孤獨。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一方麵不忍心責備孩子;另一方麵又為孩子的處境苦惱,擔心因此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今後的發展。其實,孩子之所以這樣,一方麵是他們的心智還沒成熟,不懂得體諒、理解、謙讓別人的緣故;另一方麵則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

(1)很多孩子在家庭中處於“特殊”的中心地帶,家中又缺乏能夠與之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現在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視為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整天被愛包圍著,唯恐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

(2)家長事事順從,滿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孩子在家裏時,有什麽好吃的、好玩的都給自己,從來不會想到長輩,因此加強了他“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3)孩子與同齡人接觸少,沒能很好地與夥伴進行平等交往,失去了在交往時所產生的各種情緒體驗。因為缺乏體驗,所以不知道“自我為中心”的危害,更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做法要遭到他人的反感。

總之,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與家長的教育有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明白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產生的原因後,家長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的行為與為人處世的習慣,從而變得善解人意,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改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以下的做法供家長參考

(1)家長必須端正態度,改變錯誤、傳統的教養方法。改變家庭中以孩子為中心的現狀,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情感。讓孩子明白,並非自己都是對的,也並不一定是別人都要順從自己的意願。這樣,孩子所承受的心理上的挫折感與失落感就會減少一些。

(2)創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同齡人交往。要想讓孩子變得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最關鍵的就是讓他親身體驗到別人的處境,知道別人的感受。我們常常會因為不了解別人而冒犯他,也會被別人“冒犯”“誤解”。這個時候,如果交往的雙方能夠體諒到對方的心情,能夠以寬容、諒解的態度來處理彼此間的關係,就會減少許多衝突,達到和別人友好相處的目的。

(3)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去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好吃的東西不但要自己吃,還應該主動拿給其他人吃。當孩子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4)學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能讓孩子學會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學會理解與寬容,就能讓他掌握與別人和睦相處的一種方法。這種理解與寬容不僅是一項做人的美德,也是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的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

此外,家長還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積極向上的人際交往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明白體貼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好處,讓孩子從故事中汲取營養,從而改善自己的交際行為,讓自己變得更有人緣。

總之,自我中心的克服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與別人不完全相同,而且自己的觀點並不是唯一的可行觀點。從這一點出發,才能讓孩子明白為什麽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道理。

我們知道,克服自我中心的關鍵是促進兒童與別人交往、互動,讓兒童了解別人、了解外界。這會是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但隻要家長有耐心和信心,堅持訓練,兒童會逐漸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問題,會開始學會合作、協調、適應,最後徹底克服自我中心。

教子加油站

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別人、頤指氣使的行為特點,是與孩子缺乏正確的引導有關係的。因缺乏認知,導致孩子行為上的偏頗,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家長能循循善誘,讓孩子設身處地,體驗別人的感受,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傷害,孩子可能慢慢地就改掉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鼓勵孩子做有愛心的事情,如幫助同學、養小動物等,同樣也能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