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樂觀的心態

有兩個人同時遙望夜空,一個看到的是沉沉的黑夜,而另一個人看到的卻是閃爍的星鬥,這就是樂觀與悲觀的區別。

兩個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職,經理把第一位求職者叫到辦公室,問道:“你覺得你原來的公司怎麽樣?”

求職者麵色陰鬱地答道:“唉,那裏糟透了。同事們爾虞我詐,鉤心鬥角,部門經理粗野蠻橫,以勢壓人,整個公司暮氣沉沉,生活在那裏令人感到十分壓抑,所以我想換個理想的地方。”

“我們這裏恐怕不是你理想的樂土。”經理說,於是這個年輕人滿麵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個求職者也被問到這個問題,他答道:“我們那兒挺好,同事們待人熱情,樂於互助,經理們平易近人,關心下屬,整個公司氣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發揮我的特長,我真不想離開那兒。”

“你被錄取了。”經理笑吟吟地說。

“思維心理學”大師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悲觀者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生命就這麽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鬥誌,不思進取了。

史力民博士師承行為學派,他還說,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同時,史力民博士指出化悲觀為樂觀的三個原則,人人都有必要學得它:

1.不要擴大事態

如果你做一樁生意失敗了,不要說:“所有生意都難做,以後還是收山好了。”你要對自己說:“這一樁生意失敗了。我學到了些什麽呢?我下一次應該怎樣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呢?”

2.不要“人”與“事”混淆

當一件事失敗的時候,不要說:“我是失敗者。”這樣你便將“事”與“人”混淆了。你要對自己說:“我做這件事總有不當的地方,才出了這麽大的錯。我下次該怎樣做才適當?”

3.不要誇大時間

當不如意時,切勿就對自己說:“我時時都是倒運的。”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對自己說:“似乎很多時候我做事不大如意,到底原因何在?”

當你立誌改變灰色的人生觀,樹立光明的人生觀,成功與健康便不再遠離你了。

我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意思是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助於延長壽命。美國科學家通過15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常識。

大衛·斯諾登是肯塔基大學的一位神經學教授,他從1986年開始就對聖母修女學院的678位修女進行跟蹤研究,這些修女每年定期體檢,而且同意死後將她們的大腦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年輕時比較樂觀的修女,到年老後不容易患早老性癡呆症。越樂觀的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們對自身造成的壓力就越小。相反,經常焦慮、動怒的人歲數大後更容易中風和患心髒病。

幾年前,斯諾登和他的同事開始仔細閱讀180位修女在她們20多歲時寫的自傳,對生活持樂觀向上態度的修女在她們自傳中喜歡用“幸福”“快樂”“愛”“滿意”和“充滿希望”等字句,而且她們要比悲觀的人平均多活10年。

另外,美國明尼蘇達梅奧醫院的研究人員對800多人進行了為期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情緒樂觀的人生存率遠遠高於預期值。另一方麵,情緒悲觀的人實際壽命與預期壽命相比,提前死亡的可能性高19%。

研究人員認為,情緒樂觀的人不大可能顯現抑鬱情緒,他們在尋醫或接受治療方麵也比較積極,很少有自怨自艾的傾向或在劫難逃的想法。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係的馬丁·塞利格曼說:“悲觀情緒早期就能加以確認,也可以改變,所以情緒容易悲觀的人可以參加簡短的訓練計劃,永久改變他們對不幸事件的思慮,從而降低患病乃至死亡的風險。”

那麽如何讓樂觀的心態長伴左右呢?好的磁場能吸引好的人、事、物。好比積極、善良的人常會遇見貴人,有好的事業機會,財運也比一般人多。幽默感十足的人有令人羨慕的人際關係。這些人都值得我們去接近,去交往。和喜歡賭博的人交往,自己潛在的賭性就在不自覺中被激發出來;和喜歡讀書的人交往,很快會感染到書中樂趣無窮……

空氣中彌漫的氣息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保持居住環境的通風、明亮,是創造好磁場的第一步。腦海中要常常保持樂觀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健康,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價值,相信自己配得到完美伴侶,相信自己要快樂是很簡單的,不樂觀起來才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