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

在西方國家,孩子玩耍時,母親一般都不緊盯著。一旦孩子摔倒了,她們往往隻在遠處注視,叫孩子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們在國內常見的情況是,孩子玩時,父母親常常是死盯在孩子後麵,大聲地喊叫:“別跑!當心摔著!”“別摸!那兒髒!”“別走遠了,危險!”等。當孩子不小心被絆倒時,做家長的,趕快上去抱起來,又拍又哄。孩子本來並沒有哭,反倒大哭起來……

許多情況下,父母的過分照顧、擔心和保護,非但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還成了孩子沉重的負擔,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以下的故事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

故事一:

惠施和莊子都受到魏王的賞識。一次,魏王把葫蘆種子給兩人,要他們比比日後誰種的葫蘆大。惠施為了勝過莊子,就非常用心地管理,每天堅持施肥、除草。而莊子則比較懶,很少去施肥、除草,有時間來望兩眼就走了。一段時間過去了,惠施的“寶貝”竟然一株也沒活,莊子種的葫蘆長得倒很“風光”,不久就豐收了,葫蘆個頭兒還不小呢!

於是,惠施就鬱悶了,他就向莊子請教:“這是什麽道理啊?出力不討好啊?”莊子說:“我不是沒管理,我是在用心管理,我每次去望那兩眼,就是看它們快不快樂,如果長勢很好,幹嗎還不停地施肥、施愛呢?如果一味地像你那樣愛,還不早給‘愛’死了?”惠施恍然大悟:“是我的愛害了它們啊!”

故事二:

有個獵人在一次打獵時無意中碰到了幾隻剛出生不久的小老虎,獵人覺得它們很可憐,就把它們帶回家中精心喂養。在獵人精心照料下,這幾隻小老虎慢慢長大了,它們無憂無慮地生活,不愁吃,不愁喝,自在幸福。當然,它們都被關在籠子裏,獵人給它們設計的籠子溫暖而舒適。盡管剛開始它們還很向往大自然,但是,時間長了,也就樂不思蜀了。

可是,後來還是有一隻小老虎從籠子裏跑了出去,獵人到處尋找也沒有找到。而其他幾隻呢?還在受著獵人精心的保護。

有一天,那個獵人外出打獵後再也沒有回來。結果,這幾隻習慣了被喂養和保護的小老虎們被活活餓死了。

而那隻當年跑出去的小老虎呢?它已經變成了一隻野老虎。嚴酷的大自然鍛煉了它獨立生存的本領,它獨自在野外時,餓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傷,它學會了用舌頭舔傷口;遇到敵人,它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正是這種獨立的、不依靠別人的習慣,使它在大自然的環境裏順利地活了下來。

這兩則故事不正說明了,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有些時候,過多的“愛”,過度的保護隻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其各方麵的能力,不能隨著年齡長大而得到相應提高,從而使他們產生自卑、抑鬱的感覺。具體表現在:

1.過度的愛讓孩子性情軟弱

專家認為,父母溺愛孩子,事事都幫孩子做,會讓孩子軟弱無能。父母在幫助孩子時,往往無形中向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做是為你好,你做我不放心。長期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削弱,遇事不敢放手去做,不能在實踐中獲得應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麵對挫折常常無計可施。

2.過度的愛使孩子不善交際

處於溺愛中的孩子,對自我的期望值過高,會在與其他孩子交往中遭遇不順。在學校,由於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就沒有了“小公主”、“小王子”高高在上的待遇,心靈的落差使他(她)與現實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中。同時,因為享受著過多的“愛”,孩子在與人交往中也隻索取、不給予,或者很少給予,這很難讓人喜歡。

3.過度的愛使孩子不懂感恩

獨生子女一誕生就成了全家的焦點,大量無私的愛洶湧而來,孩子隻是接受愛,不懂付出愛,久而久之就把別人的愛當成一種理所當然。這種沒有心靈回饋的愛直接導致孩子對社會、對家庭、對這個世界缺少應有的責任感,更不懂感恩。

4.過度的愛使孩子喪失價值觀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頭腦中沒有形成一係列正確的價值取向。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都由家長撐著,他們很少有機會“深思”,這種“深思”在其看來也是多餘的,因為家長一直都在身邊。但當孩子踏入社會後,各種問題紛至遝來,孩子麵對這些無所適從,往往會價值觀混亂,拿不定主意,找不準方向,甚至走向墮落乃至犯罪。

總之,愛的無度,最終隻能造成“無能”。一個無能的孩子又怎麽能夠幸福、快樂地成長起來呢?

我們知道,大自然中,彪悍的雄鷹總是顯得非常狠心,雄鷹媽媽在雛鷹出生後不久就狠下心來,把雛鷹趕出家門,讓它們到大自然中去磨煉,這就是為什麽鷹家族能日益壯大的原因!

鷹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明智的,它告訴我們不吃苦難成才,溫室的花朵沒出息。因此,家長應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用實際行動改變愛的方式,鬆開緊箍的雙手,把獨立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