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批評,獲得進步

得到稱讚和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成就受到社會的重視,被別人認可,希望有自己一定的社會地位,有應得的名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相反的意見,會遇到批評。

有時,別人的批評不是對我們個人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我們做事態度的不滿,他們的批評是對我們做事的建議,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挑剔。

善意的批評可以讓我們知道存在著哪些不足,以便能逐步彌補和改掉,從而完善自己。

有一次,愛德華·史丹頓稱林肯是“笨蛋”,史丹頓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林肯幹涉了他的業務。

為了取悅一個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簽發了一項命令,調動了某些軍隊。史丹頓不僅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罵林肯簽發這種命令是笨蛋的行為。結果,當林肯聽到史丹頓說的話之後,他很平靜地回答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個笨蛋,那我一定就是個笨蛋,因為他幾乎從來沒有出過錯。我得親自過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見了史丹頓,並收回了成命。在林肯看來,隻要是誠意的批評,是以事實為根據而有建設性的批評,他都會非常歡迎。

這個故事很能給人啟發,那麽,在現實生活中,假如我們也麵對了這樣的批評,應該怎麽辦呢?

卡耐基認為,你和我也應該歡迎這一類的批評,因為我們甚至不能希望我們做的事有四分之三正確的機會,至少,這是羅斯福說他希望有的——而他那時候正入主白宮。

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承認他的結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都是錯的。正如羅契方卡所說:“我們敵人的意見,要比我們自己的意見更接近於實情。”

李特爾是18世紀德國地理學的開創人之一,他慷慨地提拔年輕的批評者——弗勒貝爾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李特爾非但不嫉恨和打擊這位魯莽的批評者,反而把他的批評文章推薦給一個著名的學術刊物,而且他本人還在公開發表的評論裏,對這位青年學者的“敏銳頭腦”和“真摯思想”大加讚揚。後來弗勒貝爾來到柏林,李特爾還熱情接待,為他安排當時他極為需要的工作。

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術權威,如此對待一位毫不客氣地批評他的後生,是否會使那些害怕甚至敵視批評的人覺得汗顏呢?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批評,而隻希望聽到別人的讚美,也不管這些批評或讚美是不是公正。對大多數人來說,接受批評並不容易。然而,富蘭克林說:“批評者是我們的益友,因為他點出我們的缺點。隻有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在彌補和改進中不斷進步。因此,如果有人批評我們,請不要先替自己辯護。我們要謙虛,要明理,要去見批評我們的人,要說‘如果批評我的人知道我所有的錯誤的話,他對我的批評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嚴厲’。總之,我們要依靠自己贏得別人的喝彩。”

提出批評需要勇氣,而接受批評則需要更大的勇氣。能在事後感謝批評者的人,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那麽,麵對批評我們應該怎麽做呢?

第一是要坦然接受事實,大方地麵對質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犯錯是難免的。犯錯說明我們在某一方麵存在不足,但絕不代表我們沒有價值。帶著接納錯誤、接納自己的心態,麵對別人的議論和猜疑時,就能更加坦然。

在比利時心理學家米歇爾·克萊的情感教育課堂上有這樣一個活動:十幾個大學生圍成一個圓圈,每個人輪流來到圓圈中央,其餘所有人發表對他的看法、意見,中間的人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將別人對他說的話送還。這個活動試圖說明,我們應該而且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和界限,並帶著勇氣前行。

第二是要認識批評的積極意義。對於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問題,要勇敢麵對,設法解決。如能化批評為動力,積極完善自己,那麽,因為批評和誤解而感覺到的痛苦、焦慮也就是非常值得的了。

第三,要敞開心扉,主動交流,促進理解。在日常工作中,要利用機會和同事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促進彼此了解。要常常請教領導和前輩,在工作中要注意什麽,有哪些明確的規則;觀察那些沒有明說、但約定俗成的規則,及時澄清與同事及領導之間的誤會。

西方諺語說:“恭維是蓋著鮮花的深淵,批評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聽慣了諛辭的人常常狂妄自大,隻有虛心接受批評的人,才能改正缺點,提升自己。所以,我們必須經得起批評,虛心接受批評,才能不斷收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