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相待

要想得到知心的朋友,首先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隱蔽的一麵,同時,又有開放的一麵,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以一個開放的心靈換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中,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會獲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以誠待人,要坦**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影響很大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人都不喜歡被批評,但意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時,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

但是,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捧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什麽人,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便會與交友所期望的效果適得其反。

在中國,中庸之道是一種至高的做人境界。掌握了中庸之道,便掌握了為人處世交際的分寸。交友是處世交際的一部分,同樣要講中庸,既要“淡而不厭”,也要“簡而文”“溫而理”,即簡略而文雅,溫和且合情理。

曆來人們都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些真誠,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少一些戒備。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又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麽的。”

很多人交友是為求得心靈的溝通。人除了物質,還有意識,吃飽喝足,就要想事情,而這些事情,一個人“獨吞”於腹是很難受的,必須找人來交流宣泄。無論是情感隱私,還是遭遇,憋在心裏,時間久了,便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道家的名言。這與儒家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是一個道理。君子的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長流不息,源遠流長。現代人將交友比作花香,說“友誼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也與古人的交友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交朋識友最為真誠,以誠相待是種美德。客觀實在地指出朋友的不足,為增強彼此心靈溝通添磚加瓦,深化雙方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