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諷是孩子的大敵

對於一些“問題”孩子,家長往往不能正確地對待他們,在對他們施教的時候,總是缺乏必要的耐心。有時,家長甚至嘲諷起他們來——

“哎呀,竟然主動念起書來了,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你不是有三頭六臂嗎!那好呀,你自己處理吧。”

“你可真聰明,十道算術題就有九道算錯了。”

“……”

生活中,常聽到家長這樣“誇”孩子,本來隻需說聲“你能刻苦就太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算錯了沒關係,重新來”就可以了,可是作為家長的偏偏要語帶譏諷,把話說得尖酸刻薄。對此,有個父親直言不諱:自己的工作、生活壓力大,對孩子的教育很沒有耐心,如此挖苦孩子,也是使自己壓抑的感情得到發泄的途徑。

然而,這麽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這種嘲諷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人身攻擊。用這樣尖酸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語言來傷害孩子,它不是一種“惡毒的武器”是什麽?它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對他取得的成績的蔑視,對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紮進孩子幼小的心靈裏。

誠然,有些家長對孩子抱有極大的期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十分迫切,每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時,往往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對孩子一味進行指責、謾罵,甚至嘲諷。家長以為這樣可以激發孩子向上的信心。其實不然,嘲諷隻會使孩子的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孩子的精神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損失。並且,家長的嘲諷往往會使孩子變得感情冷漠,對家庭充滿厭惡與反感,進而引發孩子的反抗和報複心理,造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壁壘。

有一個母親去體檢,查出心髒有些問題。她憂心忡忡地對丈夫說:“才三十來歲就得了心髒病,將來老了可怎麽辦呢?”這時,她5歲的小女兒飛跑過來,兩隻小手環住媽媽的腰:“媽媽別怕,等你老了,我就長大了,給你做最香的飯,買最漂亮的衣服,請世界上最高明的醫生,把你的病治好!”母親聽後卻訕笑道:“去去去!這會兒巧嘴八哥樣說得好聽,等到我真的又老又病了,你怕是躲還躲不及呢!”女兒的臉霎時成了石榴花的猩紅,低下頭嘟起嘴唇。母親卻依然隻顧自己感慨:“現在的孩子,升學難,找工作難,買房難。隻要她將來能夠養得了自己,不攤開兩手向家長討生活費,已是謝天謝地了,哪裏還敢指望她,這些漂亮話,日後誰肯認賬?”尷尬的女兒轉過身,睫毛簌簌地抖著,委屈的眼淚不由自主奪眶而出。

有時,家長並不是有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盛怒之下,嘲諷的語言就會脫口而出,事後家長也會忘得一幹二淨,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麽,自然也不清楚他的這些嘲諷的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他的所作所為,也許是一種習慣。可是孩子不會忘記家長對自己的嘲諷,有的嘲諷會還給孩子造成刻骨銘心的傷害,多少年以後,孩子還仍然記得家長所說的話。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嘲諷,如嘲諷挖苦一樣,會使人失去自尊,沒有自信。孩子正處於培養自尊和自信的關鍵時期,家長在任何時候,都切忌嘲諷自己的孩子。”嘲諷,會讓大人感覺沒有受到尊重,但大人有調整自己思想情緒的能力,即使聽到嘲笑的聲音很不舒服,但隻要認為自己做的事是對的,也就都會堅持下去。而嘲諷對於孩子來說,帶來的負麵影響要嚴重得多。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嘲諷,如果孩子意識到大人是在取笑自己,就會手足無措,失去繼續做下去的勇氣,甚至出現畏縮倒退的心理,以至影響一生的健康成長。

一隻鴨子順著河流浮遊著,它一直在搜尋魚兒,但整天沒有找到過一條魚。到了晚上,它見到水中彎彎的月亮,以為是一條魚,就潛到水中去捉。其他的鴨子看到它這樣,都一起嘲諷它,說它“真了不起,能把月亮當魚吃了”。從那以後,這隻鴨子就感到害羞和膽怯起來,當它真正看到水裏的魚時,它也不肯去捕捉。就這樣,它很快就餓死了。

與其說鴨子是因饑餓而死的,不如說它是因被嘲諷而死的。這就是嘲諷帶來的後果,家長要十分警惕。

那麽,家長應如何才能避免走入嘲諷孩子的誤區呢?

第一,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提出合理要求。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要全麵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無論是讓孩子學做家務勞動,還是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都要從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忽視了這一點就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

第二,家長要控製情緒,平衡心態。當孩子犯了錯誤或做出一些令家長難以接受的行為時,有些家長一時過於激動,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不聽孩子的解釋,就對孩子進行訓斥、嘲諷。所以,家長應學會凍結自己的衝動。

嘲諷就像一堵牆,會成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無形的障礙,會造成家長和孩子的對抗。孩子可以接受家長的批評,但絕對接受不了家長的嘲諷,因為嘲諷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實在太大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深思熟慮,千萬別把帶著嘲諷的話語甩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