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偷看孩子的日記

有一位作家說過,“日記是孩子的心聲所在。”是呀,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孩子的秘密也逐漸地多了起來,所以,孩童時期的日記,就成為孩子心理方麵的重要記錄。作為家長,一定要懂得,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更不要以此來批評孩子。

可是,生活中有許多家長,他們習慣了對孩子過於保護和包辦一切的教育方式,他們一旦發現孩子對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計地翻看孩子的書信和日記,然後把其中的一些內容當作孩子“錯誤行為”的證據,拿來指責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隻會進一步關閉孩子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渠道,家長會因此失去孩子的信任。誠然,家長關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幹涉、嚴重侵犯孩子隱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學生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防火防盜防家長。有的學生每看完短信都趕緊刪除,有的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加鎖,有的還特意準備兩本日記,一本寫點無聊的東西,然後放進抽屜裏專門讓家長偷看,另一本則寫下自己的真心話,收藏在隱蔽的地方。其實,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希望能擁有一方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以自由飛翔和探索。家長們不妨以護航者的身份,引領他們高飛,與他們打成一片,讓他們對家長有足夠的信任。其實,如果偵查與反偵查在家裏展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無論結果怎樣,無論對於孩子還是家長,都是兩敗俱傷。

未成年人的通信自由和保守自己的日記秘密,是法律賦予他們的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受到《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保障的。在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對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隱匿、毀棄;若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家長或者其他人代為拆開,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拆開。”所謂無行為能力的人,是指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呆傻者、精神病人。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近30%的中小學生的日記和信件,被家長偷看過。很多家長包括老師並不希望孩子有隱私,而希望孩子的一切行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實上,很多家長忽視了日記就是孩子成長中的好朋友。

這是一位女兒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媽媽,您知道嗎,我們班上的同學大多有兩個日記本,一本是給老師和爸爸媽媽看的,那上麵寫的並不是我們的真實想法,隻因為你們要看而寫的;另一本是記我們的小秘密的,是不會給任何人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和秘密,有些是可以給別人說的,有些隻能留在自己的心底。媽媽,您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秘密,您會告訴我嗎?

媽媽,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個小孩子了,成長的煩惱會永遠伴隨著我,有的您能幫助我,有的您是幫不了的。當我失望、煩惱時,如果我不告訴您,我會在日記裏傾訴,把苦惱卸下;當我對您有意見但暫時又不想惹火上身時,我隻能告訴我的朋友——日記,撫平自己的心情;當我犯錯時,雖然我會捂住耳朵不聽您的嘮叨,但我會在日記裏檢討自己;當我有了心跳的秘密,我會把它留在日記裏,也許不久之後,我也會笑話自己,但是現在我不能告訴您……

媽媽,別再偷看我的日記了。有時,我真想和您大吵一架,說您侵犯了我的隱私。可是我知道,我這樣做會令您更生氣,讓您傷心,但您想沒想過我的感受呢?您常教育我要尊重別人,您尊重我了嗎?

媽媽!女兒求求您了,別再偷看我的日記了,好嗎?

對此,一位家長如此解釋:

家長為什麽要偷看孩子的日記?是好奇?是為了抓住子女的把柄而懲罰子女嗎?大都不是。做家長的有家長的難處,尤其是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生理趨於成熟,但心理卻幼稚且不穩定。更令家長擔憂的是孩子自以為已長大成人,尋求獨立。他們常常對家長的詢問三緘其口,抽屜要上鎖,和同學通電話也常避開家長,除了用“是”或“不是”簡單回答家長的詢問外,很少向家長談心裏話。這一係列表現自然引起家長的憂心和疑慮。家長很希望了解子女心中想什麽,在外麵幹什麽,有沒有結交壞朋友,有沒有“早戀”。他們深知社會複雜,缺乏辨別力和免疫力的十幾歲孩子容易走上邪路。他們無法從別的渠道了解孩子的情況,隻好借助孩子的信件和日記。

家長私拆或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記,以為看了放心,結果卻因此導致孩子對家長的心理防範更加嚴密,彼此的信任感減少,隔閡加深。家長想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人際交往情況,不應以偷看孩子日記為手段,而應該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隻有溝通,才是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的最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