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讓孩子博學多才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告訴我們淵博的知識來源於點滴的積累。沒有積累,哪來收獲呢?

從幼發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如今人類文化的美麗奇葩,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到今天信息爆炸的新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來都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

知識是指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而知識積累則是人們對知識進行學習儲備以及對知識結構進行不斷完善的過程。它包括個人知識由少到多的積累,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質的提高。作為家長,有責任讓孩子知道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孩子隻有意識到知識積累的重要性,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與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

古今中外但凡有學問、有成就的人,都是十分注意知識積累的。當知識的積累達到一定的厚度,就會轉化為個人成長的智慧。對一個人來說,注重從書本上學習知識、從生活中擴大視野,是非常必要的。

鄭樵是我國宋朝著名的曆史學家。他的代表作《通誌》是一部曆代典章製度的通史,博大浩瀚,達200卷,500多萬字。《通誌》一書包羅萬象,不僅記載了古代社會的曆史,還涉及動物學、植物學、文字學、音韻學等超越史學範疇的內容,把史學研究的範圍擴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

鄭樵是福建莆田人,父親鄭國器是當朝頗負名望的大學士。鄭樵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勤奮,對諸子百家尤感興趣。

鄭樵16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生活每況愈下。為了替父守孝,更為了不中斷學業,鄭樵走進深山老林,在莆田西北山下的一座茅屋內隱居起來,一邊守孝,一邊用功讀書。

單調枯燥的讀書生活十分清苦,但鄭樵卻樂在其中。遇上嚴寒天氣,狂風肆虐,破舊的草堂四麵來風,瑟瑟發抖的鄭樵一邊以單薄的身軀辛苦抵禦門口吹來的寒風,一邊燃燈苦學。相鄰的村民深深地為他這種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所打動,紛紛主動關心他、幫助他。有時送來一碗米飯給他充饑,有時拿來一把茅草幫他修補破漏的茅屋。

鄭樵在深山老林裏整整隱居苦讀了30年。無論炎夏寒冬,無論生活條件多麽困苦,都未曾動搖他窮盡學問的雄心。他博覽群書,認真地研究了曆史、天文、地理、生物、醫藥和語言文字等各方麵的學問。由於長期不輟地學習,鄭樵積累了無與倫比的豐富知識,為晚年“集天下之書為一書”,撰寫《通誌》這部浩瀚的曆史巨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鄭樵讀書的時候很注意係統性,他常常花費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然後根據自己的體會寫成新的作品。他說:“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懂得整理知識,把知識整理得有條有理,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鄭樵力戒死讀書,讀死書。他總是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習,平時他重視實際觀察,親身體驗。比如他在學習天文學的時候,除了記熟書上所說的各種星座的名字以外,到了晚上,還按照書上所說的方位,去尋找這些星座,把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亮度、特征,都一一記錄下來,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又如他在學習動植物知識的時候,常常跑到田野裏和池塘邊,觀察各種鳥獸蟲魚、花草樹本,熟悉它們的形狀、特性,留心它們的生活和生長過程。他還常常向農民、漁翁、樵夫、獵人請教有關各種動植物的知識。

鄭樵自學成才,他鑽研了一門又一門的學問,弄懂了一個又一個學科。他一生著作竟達84種、1000餘卷。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來源於對知識的摯愛、堅定的信念及頑強的毅力啊。

正因為鄭樵勤於積累,善於總結,最終學有所長。由此可見,一個人隻有在年輕的時候認真學習,積累下紮實的基礎,以後才能做成大事。要知道,知識的殿宇,需要一磚一石,慢慢壘成。

對孩子來說,培養孩子積累知識的能力,可以鍛煉孩子分類整理的能力。孩子在積累整理的過程中,能夠將知識分門別類地整理在一起,長期堅持會對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學會積累的孩子,在生活中不會是一個雜亂無章的人,他們的學習能力都比較強。

同時,積累可以幫助孩子鞏固所學的知識。比如,在學校裏,孩子在階段複習時,積累課就幫了大忙,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於積累,對寫作還有好處。孩子的寫作素材往往離不開平時的積累。

此外,從心理角度上來說,積累能讓孩子獲取自尊與自信心。因為擁有別的孩子所沒有的知識,能讓孩子得到很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他也更能體會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當然,孩子的知識積累,更是一種對人生的積累,因為生活點滴即成人生,有豐富積累的孩子,必定擁有豐富精彩的人生。

那麽,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積累呢?

第一,告訴孩子要多讀書,積累課內、課外的知識,不要隻讀課堂內的書而不讀課外書。

第二,支持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到課堂外去積累知識。孩子有了廣闊的視野,他們的學習才會更有**,他們積累的動機才會更加明確。

第三,引導孩子事事留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是一所大學,如果能把生活大學的知識積累下來,那對孩子的一生而言無疑會大有裨益。

第四,培養孩子勤於思考的能力。善於把自己的思想存檔,這是個很重要的積累方法。倘若孩子每天都無計劃地趕著學習,既不回顧,也不總結,又不思考,那必然失去很多有價值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