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遵循規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得好:“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特征段該領悟什麽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幹涉隻會毀了他。”所以說,既然孩子的成長有自然發展規律,那就要順著它的“長勢”讓孩子自由地發展。事實證明,每個孩子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而每個階段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出生時不一樣,出生後一個月又不一樣,3歲時和4歲時不一樣,學齡前和小學階段也不一樣。

同樣都是成長,但不同孩子的成長有快有慢。他們因個性氣質、智力結構、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心理特點等的不同而決定了每個孩子在同一發展階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吸收周圍環境、成人施加教育影響的不同,使有的孩子發展的快些,早早地鋒芒畢露;有的孩子發展得慢些,可能屬於大器晚成。

幼兒園裏有個叫蘭蘭的小朋友,她周一至周五上幼兒園,周六和周日家長則給她報了好幾種興趣班,家長說:“多學一點,孩子會成長得更快一些。”。但一段時間後,家長找到老師,問蘭蘭是不是智力有問題,原因是她學什麽都比別的孩子慢。老師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後,得出的答案是,蘭蘭一切都很正常,是她的家長太心急了。

顯然,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太過熱衷了,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自己的時間表的。

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過程的快慢有其內在規律,而且這個快慢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正如農作物的成熟要經過一定的時間、階段一樣,如果忽視兒童生長的需要和時機,急於得到生長的結果,必然會導致不良後果。教育不能急躁,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最恰當的教育方法的過程,隻有找到了最恰當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說過這樣一番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長大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這句話值得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深思。

教育孩子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方法更要適合於孩子的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即以孩子認知結構為出發點,按照孩子的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來組織材料、調整內容,進行教育。具體如下:

第一,遵循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孩子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其主要特征,如0~2歲屬感覺運動時期,為了對付當前世界,嬰兒利用天然的動作,如吮吸、抓握、打擊等,在主體與客體交往中逐漸實現感覺與動作的分化和精確化。2~7歲屬前運算階段,由於語言的參與,兒童學會了用符號和內部想象去思維,但其思維不夠係統,運算規則不合邏輯,有極強的“自我中心主義”。7 ~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有條不紊的思維的能力,但僅僅在他們能借助於具體對象與活動時才可能這樣做。11~15歲屬形式運算階段,少兒發展起來了在一種真正抽象的與假設的水平上有條理的思維的能力。

第二,遵循孩子認知發展的連續性。孩子的認知發展是連續的,按固定順序進行,一個跟著一個出現,沒有什麽階段會突然出現,也不會跳躍和顛倒,先後次序不變,前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形成後一個結構的基礎。這幾個階段的次序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是前運算階段的基礎,前運算階段又是具體運算的基礎,最後才是形式運算,不能從感知運動階段直接跳到具體運算,也不能先形式運算,再發展到具體運算階段。

第三,遵循孩子認知發展階段進程的差異性。孩子認知發展階段的進程體現出差異性,即有的孩子進入某一階段先於或遲於其他兒童,年齡的表述隻具有平均數的含義。在不同學科方麵的認知發展也不盡相同。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學科領域出現形式運算思維,在社會學科領域的思維發展較慢。而且,同一個人在某一學科領域的思維可能達到了形式運算水平,但遇到新的困難問題時,其思維又可能會退回到具體運算水平。

可以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那種處於自然狀態的、遵循孩子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按照家長滿意的模子製造孩子的家庭教育。事實上,唯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才能朝著良性的方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