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運用創新思維

24顆衛星隨時定位,在一秒鍾內可以正確找出小孩的位置,這不是電視情節,而是中興保全在今年新推出的行動保全服務。這項服務來自日本的西科姆,四年前在日本推出時,第一年就吸引了13萬客戶加入。這項新潮服務的發明人,正是73歲高齡的老先生飯田亮。

飯田亮出生於1933年,在日本人連保全是什麽都不知道的60年代,飯田亮就投入這個行業。幾十年來,他不斷革自己的命,不斷重新定義保全觀念,將西科姆(Secom)推上日本第一大保全企業。在當今的日本,西科姆就是“安全”與“安心”的代名詞。

2005年,西科姆在日本保全市場的占有率高達六萬,位居日本保全業第一,營收達5500億日元,為第二名的兩倍,稅後淨利529億日元。更驚人的是,西科姆還創下連續37年營收成長的紀錄,連聞名全球的豐田汽車也無法達到此一卓越成績。

飯田亮在談及自己的成功時,時常強調做事業要與眾不同,他說:“做跟大家想做的事一樣,事業就不會成長。”

不嚼別人吃過的饃

1962年,當聽說29歲的飯田亮要從事保全行業時,全家人都極力反對。飯田亮的父親甚至以斷絕父子關係來威脅飯田亮。但一心創業的飯田亮絲毫不妥協,他不願意走看似無憂卻過於平淡的人生之路。盡管未獲父親援助,飯田亮靠著借貸與友人投資,在1962年7月集資400萬日元,創立西科姆的前身——日本警備保障公司。因為資金困窘,就租了一間頂樓加蓋的小辦公室,隻有七平方米大,“手伸起來就可以摸到天花板”,飯田亮笑著回憶。

但創業初期最大的困難不在資金,而是向客戶解釋“保全”是什麽,飯田亮說,當時維護企業安全是由員工排班留守,就像日本武士守護自家城堡,怎麽可能交給外人。

營運第一年,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隻拉到一家旅館,年底結賬時,飯田亮算盤一撥,營收75000日元,還不夠付員工薪水。

即使環境如此艱難,他卻未曾想過回頭,“我不喜歡往後看,即使是懸崖我也要跨出去”。

在業績不佳時,飯田亮咬牙苦撐,更加努力地建立客戶的信任感。他深知:保全賣的是安全,更需要贏得客戶的信任,才可能放心將身家安全交付。

創業兩年後,時來運轉。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飯田亮接下奧運村的保全業務,一口氣將原本十幾人的公司,擴充到一百多人。當時,他也曾陷入苦惱,奧運結束後,這些員工該如何安排?但結果,因為奧運讓公司一炮而紅,包括SOGO百貨在內的大企業,紛紛雇用保全,兩年內,營業額增長一倍。

熬過早期創業的苦日子,公司邁入每年倍數成長的階段,喜歡挑戰困難、追求創新的飯田亮,卻又開始籌劃另一項大戰略。

飯田亮決定采用機器做係統保全,這等於是做推翻過去的人力保全的大創新,而且機器不賣斷,采用租賃收取服務費的經營模式,這在日本,甚至是全球保全業,都是一大創新。

決定改用機器保全,是因為東京奧運讓他警覺,保全相當倚賴人力,隨著公司持續成長,雇用人數也將日益龐大,未來甚至可能要雇用20萬人以上,光是考量人事成本,就足以讓公司倒掉。

決定租賃機器而不賣斷,則是回到保全服務的根本思考,雖然賣斷機器的商業模式較易經營,不僅客戶容易理解,對資金周轉也較有利,但飯田亮希望賣的是“安全”,不是“機器”,但這次的大膽創新,連保全業人士都冷嘲熱諷。

當時,國外同業多采用賣斷機器的經營模式,飯田亮卻在紐約召開的國際警備聯盟提出租賃的構想,歐洲同業立刻哄堂大笑:“客戶如果要機器,就隻好賣機器,買賣不是自己決定就好,你啊,還太年輕。”當場成為眾人訕笑的目標。

“飛回日本的路上,我幾乎快失去自信。”飯田亮坦言,但越是沒有人試過,越能激發他挑戰與創新的信念。

一回國,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拿出筆和計算機,不斷計算,從天亮一直算到天黑,等回過神時,計算紙的長度已經足足有六尺,可以貼滿一整麵牆,他總算找出適當的租金方式,可以讓公司在三年內回本。

不過,一開始提出機器保全的概念,果然還是他自己一頭熱,向銀行尋求客戶,還曾被趕出去。第一年成交件數隻有十三單,公司九成業務還是依賴人力保全。

一如東京奧運,當事先做好萬全準備,所謂的“幸運”就會神奇地降臨。一所學校的西科姆警報器發出異常訊號,公司警衛比警察先抵達現場,逮住了一名竊賊,竟是背負兩條人命的槍擊要犯,結果媒體紛紛以“發現刑案的新武器”報道,機器保全快速竄紅,委任件數在五年內上升到一千件,成長近百倍。

1970年,當時西科姆人力保全的契約是四千件,是機器保全的四倍,飯田亮卻宣布“我們要結束人力巡邏保全,改換機器保全”。當時公司幹部全力反對,但是飯田亮卻認為“維持現狀的結果就隻有衰退”。

在反對聲浪中,飯田亮力排眾議:“如果全部人都反對的話,我更要結束人力保全,做跟大家想做的事一樣,事業就不會成長。”

全麵推動機器保全的代價慘烈,一年內有三成的客戶解約,但飯田亮不氣餒,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每天隻要遇到公司的人,飯田亮就不停向他們“傳教”,逐漸的,客戶開始回攏,員工也開始接受。

推動機器保全成為西科姆最重要的轉折點,從人力監控到電器通訊網絡遠距離監視,讓西科姆服務不再局限於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抓住連接家庭的“最後一裏”,建立係統化平台,加掛各種服務,讓西科姆不隻從事保全,而是更廣義的安全產業。

過去,西科姆連接家庭的回路,每天開關操作隻需用到三十秒,若無異常狀況,這條回路上的86370秒都處於閑置狀態,很浪費。但要怎麽利用?飯田亮心想,何不從醫療開始,因為生活中最大的不安,就來自健康,而這個想法,竟出自當時在病**的飯田亮。

1993年,飯田亮因腦血栓住院兩周,本是生命攸關的凶險之事,他卻在病榻上想新事業,他發現封閉的醫療體係已經顯得蹣跚老舊,不僅患者的權利不受重視,醫療體係彼此間的資訊交流效果也很差。

“我們非常適合從事醫療。”飯田亮說。醫療除了專業外,就是信息的傳遞,西科姆可以利用已經建好的網絡,將小醫院照射的X光片,傳送到大醫院做更正確的解讀,也可以派駐護士從事在家醫療,甚至是聯絡藥劑師開設處方箋,送達病患家中,讓病患也能在家接受治療,而西科姆則扮演醫院、家庭和藥劑師之間的信息串聯者,後來甚至還接手經營一家經營不善的醫院。

但是企業經營醫院的想法,卻引來體製內醫生的反對,“就像自體被入侵一樣”。推動醫療服務十餘年來,盡管還是有人反對,支持的聲浪卻逐漸增加,飯田亮說,現在參加醫療體係聚會時,常有醫生跑來感謝他讓封閉的醫療體係變得開放起來。而醫療收入也成為西科姆的第二大營收項目,占6%。

從保全跨入醫療,表麵上毫無關聯,但飯田亮都是以提供“安全”為服務創新的出發點,結果讓安全服務幾乎無所不在,施展的空間變大了。

西科姆研究所所長杉井清昌回憶,創新就像是飯田亮的DNA,他隨時都在思考創新,但光是一個人追求創新還不夠,他要讓這個文化生根在組織裏,為了保持組織活力,飯田亮積極導入外來文化,讓組織感到壓力。

而在人的管理上,為了讓年輕人勇於嚐試,他樂於賦予年輕人重任,即使失敗,隻要能有效衝撞組織,帶動活力,就算達到目標。

總經理木村昌平說,進公司第二年,他才二十四歲,就被派去管理一個縣的保全業務,當時飯田亮對他說:“無論成敗,我在乎的是你會不會成長。”飯田亮主張,不要用犯錯扣分的方式來降低錯誤,而應該用加分法,以杜絕人家“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苟且觀念。

為了不讓公司繼續依賴他,也怕自己的腦袋不夠新,他又做出驚人之舉,早早就退下第一線。“要由早一步知道變化的人,擔任領導人才行”,他選擇在四十二歲辭去社長,轉任會長(董事長),比一般日本企業早了二十年。六十四歲那年又從會長,退位為最高顧問,不幹預公司決策,隻從旁協助,比其他人又早了十年。

飯田亮說,我現在的時間都用來思考西科姆的下一步,唯有新事業,才會讓我覺得有魅力,他笑說:“或許是對這種魅力上癮吧!”這位七十三歲高齡,不停歇的創新者,永遠在摸索前進的道路。

走出因循守舊的沼澤地

因循守舊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抱著自己的老觀念不放,不去主動接受新鮮的思維,進行腦力革命,這本身就是思維上的惰性使然。成大事者必須要時刻學會“洗腦”,摒棄因循守舊的思想,創新求變,才會有真正的成功!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腦子太笨,這正是因為不開動腦筋,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中打轉的原因。

在成功的路上,因循守舊是必須克服的一大障礙。不要指望在未來某個不確切的時候“情況將會好轉”,如果不改變因循守舊的習慣,那些轉機將永遠不會有。事物往往有一個使懶人(不管是思想懶還是行動懶)可悲的趨勢,那就是它永遠不會自我轉變。靠一個精神上的“延期計劃”生活,總是在期待和幻想中生活,這是無益的,它將永遠不會把你帶到某一個目的地。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常常對自己說:我希望一切都將朝最有利的方麵轉變;我但願自己能在這件或那件事上做些什麽。

如果發現正在用這些想法在自己周圍建立封鎖線,那也就意識到“希望”和“但願”這兩個詞實際上使得自己什麽也不幹。坐等不會帶來什麽,事實上,思想的惰性可能會引起一種行動上的麻痹,使得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決定。

要時刻告訴自己“我已經明白”,並且立即動手幹起來,除非真的不想去促成事物的轉變,否則,未來的情況將是依然如故。

的確,要幹就需要付出代價和相當風險,雖然努力也可能會遭到失敗。但如果避免幹任何事情來逃避遭遇風險和失敗,那麽,結果會怎樣呢?避免了可能的失敗,同時也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看來,克服因循守舊的壞習慣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麽困難。所要做的是現在就立即行動,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下個星期。放棄你的幻想,立即著手實施你的計劃;放下你那些無謂的擔憂,去打那些可能帶來事情轉機的電話,或許你的工作將從此有所突破。

人生羊皮卷

對於試圖成大事的人來說,必須明白:人們為了取得對尚未認識的事物的認識,總是要探索前人沒有運用過的思維方法,總是要尋求沒有先例的辦法和措施,達到鍛煉和提高認識能力的目的。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創新性思維,提出一個又一個新的觀念,形成一種又一種新的理論,做出一次又一次新的發明和創造,都將不斷地增加一個個走向成功的可能。